不同类型片的时代意义:

①西部片:尝试负载暴力血腥的殖民史时与善良的欧洲移民开垦新大陆荒原的自我叙述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置身在法与非法间的西部英雄应运而生。

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作为超级现代帝国全面崛起,其“民族”溯源与自我辩护便不再成为必须,西部片亦悄然褪色。

②歌舞片:尝试呈现并想象性地解决新教伦理所规定的自我节制、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高度机械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作为现代性核心许诺的享有自由、快乐、乃至幸福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而自由、快乐的享有,正建筑在自我约束、乃至某种牺牲性的付出上。

而欧美社会文化内部的这组内在矛盾,在所谓第三次浪潮、后工业时代、SOHO族、布波族、创意阶级出现之后,似乎已获得了“真正的”缓解或解决(与发达国家的产业中空化同时转移向第三世界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歌舞片由此消隐。

③科幻片:尝试转移和解决科学与技术间的分裂和对立。
科幻片由是而尝试传递现代人意识中普遍存在的言说困境和内心恐惧试图:对技术的无尽的依赖、需求乃至崇拜,以及内心深处不可祛除的科学恐惧。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中,在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这份对科学的恐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痛记忆中再度被放大。这组矛盾的呈现和消解同时呈现在电影的视听结构之中。科幻片的视听结构的基本特征,正是高科技创造出的奇观想象。正是奇观所带来的观影快感,再度将科学恐惧转换成技术愉悦:甚至银幕上不可战胜的高科技恶魔,也不过是我们可以充分掌握的特技技巧而已。

《第五元素》:

历险-动作-科幻-灾难类型的杂糅的影片,在二战后的好莱坞迎来全盛,原因无外乎是战争粉碎了人类对科学技术发展将带来人类全面进步的信念和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空前规模的杀戮与残暴(或许还有原子弹的心理阴影)。于是人们将这样的恐惧在电影中进行了想象性的转移,用战胜一种来自外星、外在的神秘力量(战胜不可战胜)以获得巨大的抚慰。同时在个人神话层面上强化对“人”本身的高尚与潜能的发掘与信任。 在喧哗炫目的后现代光影元素中,《第五元素》包藏的是再古老不过的白种男性幻想:三百年后,中国人还在纽约卖烧腊;美国总统与超级偶像变成黑人,拯救世界的却仍然还是白人英雄;至于女人,终究必须是美丽的性别。

参考:戴锦华老师《电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