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死亦如生

《盗梦空间》是名导诺兰的代表作,其层层相嵌的剧情与环环相扣的结构令观众啧啧称奇,至今仍是此类烧脑类电影的标杆。电影的主线叙述了一场5层梦境的探险,莱昂纳多主角带领新招聘的团队,为了逃离追捕并回到自己家庭铤而走险,最终在任务中解开了自己的亡妻心魔,在千钧一发间完成了使命,并成功带领小队逃离迷失之域,回到了现实,与家人团结,一切安好。

罗兰·巴特精彩地描述了何为“作者已死”论,而这部影片所引起的广泛讨论便是理论的精彩注脚。至今《盗梦空间》仍维持如此高的人气与讨论热度,除了电影本身质量卓群,亦是整部电影的情节并未被完全挖掘并解读完,观众都很难在第一遍就看懂电影的逻辑,而每一位观众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主创团队也没有官方表态过电影应该怎么理解(事实上也确实不应该如此——作品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而非以作者为中心),由此也就产生了不一而足的“盗梦空间解析”。浏览豆瓣上《盗梦空间》的词条,对于影片中留白的问题,每个热门影评都是各种的解读,而作为一部12年前的电影,至今讨论区每天都有新帖子或者新回复。

而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中,最迷人也最危险的莫过于“主角一行人究竟有没有离开梦境“。不追究标准答案,这其实也是对我们各自人生的追问——我的一生究竟是不是一场梦呢?电影巧妙而刁钻地将一部blockbuster与这一伟大的哲学辩题结合,我们跟随主角进入一层层梦境,也在此审视荧幕外的我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是不是也困在了自己的梦境里,毕竟,电影不就是一场梦吗?电影是一场梦,我们观众看着电影,自己却又似乎活在梦中,换言之,人生如梦。

带着对生的追问,电影又带领我们凝视死亡。盗梦师主角与妻子于梦境中生活数十年,即使苏醒也没有办法放下“这个世界不真实“的潜意识,最终在现实轻生。在电影中,梦境是对现实的逃离,而死亡似乎位于生命之上,而非之下,是对生命的超越。在这层横向比较中,生命犹如梦境,死亡反而成了现实,换言之,死亦如生。

问题的迷人在于其不可证真亦不可证伪,盗梦的设定本身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思考。这一点让我想起阅读三体的感觉,我们究竟是不是在做梦(宇宙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文明)?他们给我带来的感觉都如此的真实而不可证真或证伪。话虽如此,三体在短时间内确实让我如醉如痴,但黑暗森林也只是一个设定条件,不能证伪却也不能证真,所以当作生活一剂调味就好,没必要到盲信的地步,盗梦空间亦如此。

最后分享一个我偶然听闻的小彩蛋:电影的时长为2小时28分(2:28),而影片中唤醒盗梦者的歌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没有遗憾)时长2分28秒(2:28),不知是巧合,还是导演的某种暗示呢?(而另一个跨影片的巧合是,此插曲为法国传奇歌手Edith Piaf的作品,而于2007年问世的传记片《玫瑰人生》中Piaf的扮演者正是本片亡妻的扮演者玛丽昂・歌迪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