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玩笑话。我只是觉得,正常街头突发事件,每个人只拥有自己的有限视角。如果背对一切,那就近乎茫然无知,而不可能立刻找对声音与方向,还旋即起身看热闹。类似的血光砍杀反应,同样玩长镜头的侯孝贤,把握得最到位——也最接近我的经验。

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呢?主人公讲得头头是道,是朋友叹息得啧啧有味,却对周围一切——啤酒妹或玩火小孩感到厌倦与不耐。自然,他也没有对车祸有任何反应,而是进入古典乐的陶冶。待主降临的人类,在爆炒的大火、喷火表演以及找火点烟几处传递,已经解释了“神赐给人类的火”,如何视而不见地熄灭。这是电影要讲的主题吗?也许压根不是。瓶子倒了,啤酒流逝一半才是。

...

“鸡鸣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

看《金色茧房》,差不多是跟着电影,回了一次家。回家之路,于我而言总是那样漫长。它从普世大众的世界杯直播与大保健现场,抽身而出,奔赴处理死亡。主人公携侄子归乡,吸入早已稀薄的记忆瘴气,烈度依旧。那是云上日子,是雾中风景,是幻梦墓园。

...

唤醒沉睡观众的媒鸡,总来那套话术的老阿婆,翩跹的金色蝴蝶化蛹结茧,是谁跋山涉水,经过漫漶泥泞,只为投入那清浅溪涧的溘然长梦。而一个长镜头,一趟乡野骑行,水牛群与小铜鼓,一位老者在模糊的天色中,化为清晰的面孔,讲完他的一生——夫复何求。

新一代长镜头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