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剧透,我先提前告诉大家)
曾经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有过一种说法:“辛苦的提莉小姐”不想带着比进入电影院之前更多的想法回家,她只想感受,不想思考,因为这个现实生活已经很严肃了,在电影院里她不需要严肃。
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影片都符合上述的需求——尽可能将所有故事简单清楚,不需要更多思考,即使是推理和反转电影,也无需思考,我们只需要在最后惊呼“原来是这样”,这种惊呼所获得的同样是多巴胺带来的快感,和看到爆炸、巨物、血腥、惊悚、色情、悲伤、爱情时,我们感官获得的刺激没啥区别。
但是还是有一批电影,他们相信观众的思想,他们觉得在看电影的时候,思考和思索、推测,也是一种吸引人的要素所在。
罗杰伊伯特对此就有过评价:
杰出的导演,不会告诉观众所有事情,他们只告诉观众应该知道的事情。
《坚如磐石》便是这种电影典型的代表。

这是一部需要看几遍,然后进行解析的电影,有大量细节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前因后果,而是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推测。
一方面是国师有意遮掩有意不明示的内容,当然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是因为审查问题无奈放弃的。
但是这些被掩盖或者被放弃的段落,我们都可以通过思索来推测中影片中人物的想法或者走向。
全片弥漫着一种黑暗,血腥,压抑的气氛,而这种沉重和窒息感是由演员所带来的,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隐藏在悬疑的迷雾中,这一层迷雾中我们看不清面孔,但却能感受到从这些模糊的身影中散发出来的血腥,残暴,诡诈,这些模糊的影子已经在观众心中幻化成张开血盆大口的野兽。
人物的塑造在本片可以说达到了国产片的一个巅峰水平,我会后面详述。
首先谈谈故事
悬念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要素,一部反腐题材,它能够制造的悬念基本上都是——谁是黑社会?谁是腐败分子?《扫黑除恶》一直坚持把张颂文扮演的反派放到最后才曝光。
而本片我们一上来,导演没有在反派是谁上多费口舌,很直接的就把于和伟的黎志田老板和张国立扮演的郑刚副市长立在在银幕前告诉了大家他们的反派标签。

这一点从影片一开头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先把片名甩出来的感觉很相似(好久没有一上来就是片名的电影了)。
大师不愧是大师,他把悬疑要素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上——是谁想害谁?谁是内鬼?二十年前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有第三个人在搅局?
正是因为它的悬疑不再是单纯的谁好谁坏,才能让影片始终处于抽丝剥茧的状态,直到最后。
影片中第一次观影后,如果投入了,大家会发现很多段落值得思考——
郑市长在最后的影片高潮的时候,对于打手们究竟下的是什么指示?面对自己儿子掌握的重要证据,究竟是不惜代价硬抢,还是暂时退去?还是说打手们的行动是黎志刚擅作主张?
重要证人杨晓巍最后是屈服了还是“遇害”(我认为这段在审查后出现过重大修改)?
金五集团三号人物刘峰突然消失,影片中最后为何都没有提及这个主犯的下场?
从最后行刑前黎志田眼中的幻觉,他的外孙女已经是个三四岁的小女孩了,而他犯案时,外孙女刚刚出生,那么为什么这个审判经历了三四年的跨度?
高进究竟是谁的白手套?
所有的问题,我们其实都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以及里面的只言片语,来“推测”出一个答案。
除了悬疑,另一大剧情推动要素是冲突和矛盾。
影片中不在只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矛盾。
黎志田和郑刚,一商一官,两个黑腐巨头,他们在影片里也是同样斗得你死我活,从曾经的沆瀣一气,到如今想把对方致于死地,这种剪不断的孽缘可以说是本片真正第一大看点。
金五集团内部,谁是内鬼,继承者之争,是一条线;

苏见明对于自己父亲郑刚复杂的感情和对于自己身世的揭晓是一条线;
苏见明和李惠琳有些隐约和青涩的感情线是一条线;
郑刚对于旧日情人的爱恨纠缠是一条线。
多条线并行不悖,互不冲突,互相补全。
一个大师级的线索构架。
其次我来谈谈气氛的构筑。
抛开剧情的加持,国师对光线,布景和色彩的把控上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影片发生地我认为是以重庆为原型,全片始终有江水和船伴随,潮湿的感觉也是会加重观众焦虑的一种手段,影片场景中锈迹斑斑的破船,也起的同样效果。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晚上,黑的色调伴随影片始终,影片中所有的布景和镜头几乎都是一种狭窄的镜头,画面内有大量物体来填充,几乎没有一个开阔的镜头画面,国师在最后的高潮也还是拿出了他最喜欢的场景——狭窄的走廊。从镜头画面也给予观众一种局促,狭戾的感觉。
第三,说说台词
这部电影的台词是最近几年公映电影里面最精彩的,对话里包含有大量隐藏信息,尤其是两大反派的对话台词,几乎全是一语双关,充满暗示和话外音。
最经典的是后面于和伟和陈冲的对话,他一直称呼陈冲为“姐”而不是嫂子,说明对她的尊敬不是源于郑副市长,而是另有其人,从后面的对话我们能够猜想到,真正的大靠山是郑副市长的岳父。诸如此类值得分析的对话多不胜数。
从台词里我们还能发现更多隐藏人物,比如郑副市长一心想给到利益的高进,从对话里我们可以知道高进和郑副市长的政治生涯关系很大,所以我们不难推测高进是某个更高层人物的白手套,很可能就是他的岳父。
同样是这段对话中,作为郑副市长夫人的何秀丽(陈冲饰)对于黎志刚的厌恶从各个短句就可以听出来——
“滚”
“士农工商”
尤其是最后这个词,实在是太有冲击性了,它既包含了几千年来东方儒文化圈的社会基本构架和理念,也是揭露了现今社会中特权阶级对于自身和其他阶层的一个原始态度——
对于基础阶层的维护,对于自身阶层的优越感和对于商人的利用而鄙视的态度。
这句话和《大明王朝1566》里严嵩的那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
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

本片的台词也很具欺骗性,影片最后,郑副市长在电话里的一句“该你了”,我一度以为这是他给黎志田的信息,因为画面立刻就给到了黎志田,可谁曾想竟是给“他”的消息。
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周冬雨扮演的李惠琳,她是全片中的另类,整体风格完全跳出影片的氛围,是唯一一个能让观众感受到情绪安抚和放松的节点,所以她说的台词也是全片最纯粹和率直的
这就是大师,放一个与影片中所有人都迥异,与影片氛围相抵触的人物,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最后,谈谈这部影片最让人激动的,最大的卖点,最成功的要素,各位戏骨和中生代的演技。
首当其冲,于和伟扮演的黑老大,金五集团董事长黎志田,于和伟对于一个黑老大的塑造与他本身的气场非常吻合。
于和伟无论是当初的三国还是后来在觉醒年代、悬崖之上的表演中,都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面部肌肉表情的变化小。通俗点就是冷面,无论是愤怒还是高兴,你很难从他的脸上看到明显的表情差异,因此他就会更多的从眼神与面部微表情的结合,来展现内心和情绪的变化。

这种表演形式,非常适合扮演个长期需要隐藏自己情绪的黑老大,而越是这种特性的人,当他具有强烈感情想要外溢的时候,在其冰冷的表情中所迸发出来的情绪就更强烈,往往会体现在行动上,这一点在影片一开始的火锅情节尤为具备代表性,一方面谈笑着往事,一方面通过他人的极端举动来侧面展现其当事人本身的强大和恐怖,这种侧描的手法也非常适合对于黎志田的塑造。
对于他人性化的一面,国师通过他与女儿的感情即浓墨重彩的刻画了,同时也有这种感情给予了他最后一击。
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黎志田等待女儿和他见最后一面,直到最后一分钟他还不甘心地等待着,最后女儿还外孙女的出现,我们仿佛以为导演给予了最后的安慰,谁曾想却只是幻觉。
罪人无法得到最后的救赎。
张国立扮演的副市长郑刚,在本片里最大的卖点,以及震撼之处是在于——
我们能看到郑刚的愤怒,他对于黎志田的厌恶,以及他对于昔日情人的爱,对于自己儿子的爱,他相比于黎志田更接近现实中周边的人,他的情绪变化更普通。
而当我们那一种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关注他的时候,国师的狡猾让我们上了圈套。

他爱的人被他亲手杀掉了,他与自己恨的人狼狈为奸,他爱自己的儿子,但是最后为了自己的前途却愿意不顾儿子的性命。
当我们以为他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他却展现出了自己魔鬼的一面,是对权力的贪欲,将一个普通人腐化成了魔鬼。
同样是在最后一刻,他曾经想要杀死的儿子,苏见明,与他加了一面,两个人拿着电话,却无法说出一个字。
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同样的强烈,又能说出什么话呢?
周冬雨扮演的警花李惠琳,就是这黑暗故事中唯一的莲花,这不是讽刺,而是从电影角度真正实现了的效果。
李惠琳的风格以及台词可以说是全片唯一能让你笑出来的地方,她充满了零零后的朝气蓬勃,对于传统的调侃,率直的性格,对于感情的坦然,而这样一个小姑娘,在最后的高潮桥段中,勇敢的拿起枪,保护着自己爱的人。

这一段我认为是国师的神来之笔——面对冲上来的暴徒,李慧琳还不犹豫的开枪还击,但在混战中被一斧砍死。
没有悲壮的配乐,没有遗言,只是在苏见明的注视下死去了。
这壮烈的牺牲和毫无波澜,甚至可以说是平淡的死亡过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她的死亡,仿佛只是一个在战场上被一炮炸死的群演,但她的黑白照片告诉了我们她的功绩。
烈士。
雷佳音影片中的表现,也不错,但是他的气场一直被于和伟和张国立所压制,尤其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戏很多,使得雷佳音扮演的苏见明无法处于一个表现的主动位置,因此使得观众们对于他无法产生什么强烈的反馈。
加上笔者写上面三个人用尽精神,因此就把他草草带过。
《坚如磐石》中,国师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展现了人的智慧和狡诈,展现了高贵与卑鄙,展现了欲望的终极形态。
最重要的是,国师告诉我们,恶是无法得到救赎的,老天爷的确在看着你们。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