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陀螺电影」)
片名与海报都致敬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拍摄的方法很相似,导演学到了波兰斯基的流畅,却没有学到波兰斯基的控制。
前半部分尚且不错:波兰斯基的语言被运用在空间布景的视线引导,有效地产生了压迫感。比如妊娠的过程,即使没有以奇观的呈现给出任何令人不适的视角,摄影机绕着产床运动,医生与护士对母亲的身体互相遮挡,运动的速度正好合适,建构了产房紧张的场景。
产后焦虑的部分缺少明确的轨迹。导演的调度能力确实可见,却没能在空间中制造真正的困境。娃娃鱼互相吞噬与婴儿吞噬物体的习性,声响的无动于衷的性格,这些散乱的部分始终存在议论的、回旋的余地,无法蓄势,马上就倒塌,没能产生可供持续观看的力度,环环累积到结尾。角色的焦虑表现得很快,影像将其裹挟,却没能赋予递进的节奏,而是一次又一次被动地进入怀疑、争吵、孤立,不够有效。
舒伯特的使用很恰当,弦乐的介入有时作为角色聆听 / 播放 / 指挥的环境部分存在于场景之内,又常常在同一个节拍之内变成外部的情绪指引,游离于影像之外。这种在稳定与失控之间摆荡的心理机制,记者 @欧 想到了波兰斯基的《死神与少女》。
这部《母亲的宝贝》用大提琴协奏版《魔王》(Erlkönig)配乐的段落,场景和角色动作的配合也许没有波兰斯基《死神与少女》那么有张力,不过至少是有效的模仿。低音动机重复,奏鸣曲呈示出主题,电影的节奏变得沉重,不仅渲染了情绪,更让高潮时重组的电影时间感觉更加合理。 不过还是有难以忍受的瑕疵:掩饰失败的假弹,不加掩饰的假指挥,这在波兰斯基的影像不会出现。
结尾让我们所有人大跌眼镜。或许是为了给波兰斯基《罗斯玛丽的婴儿》的撒旦之子找到一个当代的、非宗教的现实落点,可以看作黑泽清的变奏?然而这个(就不剧透了)与前文还是过于断裂,所有铺设的产后焦虑的文本都不复存在。尽管娃娃鱼意象的重复出现对这个最终的落点有所提示,问题还是出在产后的情节之间不够连贯,没有蓄势的积累,这个前文已经提到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