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物永驻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一名十七岁少年从上海卢浦大桥一跃而下。留下一个疑似跳桥起因的,被母亲在路中央停车责骂的视频和无数热议。
看到视频的第一眼,很久以前的记忆忍不住上浮。也是和家长的争执,那个时候父亲气急,停车一把把我从车里拉出斥骂。当初争执的起因我甚至已经记不得,可是那种在外界受了委屈,还怀抱一点被家里人理解的希冀,却一下子被摧毁的感觉。
实在是太冷了,至今不敢忘却。
奇葩说里有个辩题叫做,生活中的暴击值不值得感激。不必说值不值得,真正被生活暴击过的人,很难真正走出去。回忆起来的感觉就像是从老木箱底翻出来一件年轻时不合身的衣服,陈旧单薄,总是带着灰蒙蒙的色调,是让人相对无言的。它就像一道伤疤,现在已经不疼了,可始终横亘在原地。
那个十七岁的少年跳下去,而经受过暴击还活着的人们,都经历过一场不为人知的自杀,尤其是来自身边亲人的暴击,因为我们总是对他们怀有最柔软的期待。
电影《狗十三》
可即使他因为母亲的指责,从人间一跃入冰冷的江水,我还是不敢说他的母亲就不爱他。就像我回首从前,实在不敢因为一场争执,就能断定我的父亲不爱我一样。
互联网的断定太快了,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就能让人说出母亲是没有情绪控制能力的人,或者指控那个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可是我们永远没办法从几分钟的视频里,去窥清别人的人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谁也不要指责,只是如果爱和理解之间的距离大到会酿成这场悲剧,让我们问一问自己,怎么才能跨越鸿沟,减少悲剧?
“不理解≠不爱”
大部分亲密关系中的痛苦都是来源于错把不理解当成了不爱。
子女独自奋斗在外,有艰辛也有自由的快乐,还没做好承担家庭和孩子的准备。而父母却一心想要让孩子拥有稳固家庭,因为在他们眼里,一个人总是太累了。于是爆发冲突,孩子认为父母只是想要把自己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很委屈。而父母原本是出于好心的关照,却误以为是恶意,也很委屈。
再理解下去,也许孩子对于相亲催婚的抗争里还有着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而父母一味关心婚姻,也许不过是不知道还能关心点什么。
但不论矛盾起因在哪里,真正令我们痛苦的都不是不理解,而是不爱。
只是我们错认了这样的一条逻辑:你是我最亲密的人,你怎么能不理解我呢?一定是你不爱我,你才不理解我!
完全的理解本身就是很难达成的。
相亲角
就像是生活中很多事,我们都不会要求父母能够和我们保持一样的观念。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和我们生活在不一样的时代,有“代沟”。
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为什么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应该做得好呢?
上一代的父母,生育观和如今有很大的差别。也许,并不像现当代的年轻人那么对孩子负责,认为自己要做好经济和精神上的准备才能迎接孩子的诞生。也许生儿育女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没有做好负责的准备,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孩子,只因为在当时,他们或许根本接触不到这样的观念——你不能要求一个人去准备他本没有的东西。
父母也是会有缺陷的。
同样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建议,不懂自己“为你好”的心情是不懂事,但是却没能明白,子女同样有着自己认为的好的东西,而把观念强加过去,并不一定会让对方舒服。
不理解,不代表不爱。爱,不一定就能让对方好。爱和理解,都要学习。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请站在我的位置爱我”
而也许在爱的教育中,我们最缺席的一课就叫做设身处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和思考方式,面对同一件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判断。也许在奉上我们自以为是好的东西的时候,的确真心诚意,可是,真的能让对方感到快乐吗?
有的人养猫,猫会给他带来死掉的老鼠或者鸟尸来表达关爱,这当然令人有些哭笑不得。可我们能够明白,自己是被那只小动物爱着的。这当然已经很好。
可我们是人,对彼此的要求,总是要比猫高那么一点的。
因为猫不会思考和交流,而人会。更重要的是,在亲密关系间,人对于彼此空间的干涉力度,远远大于一只猫。毕竟猫不会按着你的头让你去相亲,而你的爸妈会。我们渴望从人身上获得的关系联结,也更加深层。
不理解不一定代表不爱,但不理解一定会带来矛盾。而人总是会有低潮的时候,而在那个时候,亲人和爱人之间的不理解,就会让人格外孤独无助。
《狗十三》截图
那么,既然爱,既然是希望对方好,不妨就从“我为了你好”转变成“我希望你好”吧。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太少了。而理解,是需要基础的。在相信彼此爱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不同观念,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逻辑和世界,或许我们的爱才能走得更远,而不是更别扭。
“爱不是争权夺利”
我们需要爱。
我们需要能够设身处地的爱,而很多时候,阻碍设身处地思考最大的障碍,就是在关系中的权力欲。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保证自己在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女朋友对男朋友的各种测试,又或者是父母总是洋洋得意炫耀孩子的听话,无论是让他们展示才艺还是别的顺从自己心意的方式。有的妈妈更甚,向其他家长炫耀自己无论怎么骂孩子,孩子都会乖乖听着——以此来作为懂事的证明,或者说,自己在关系中的绝对地位。
可我们爱一个人是希望他长成合我们心意的样子吗?
记得某个综艺节目,母亲干预女儿交男友太多,一开始说是因为男友太差,觉得配不上自家女儿。而在主持人一再追问下,却痛声失言:她谈恋爱了就不听我话了!以前她什么都会告诉我的!
令人心寒。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再看远一点,我们会发现,妈宝男的背后往往有个过于强势的母亲,而被上一代过多干预的二人世界也总是承担了太多负重……归根到底,人总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的人,哪里能承担得起那么多以爱为名的,对方眼里的完美期待呢?
就算这个人最后长成了合你心意的模样,但他个人的,自我的期待和情绪却没有办法永久掩埋,于是只能郁郁寡欢。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那个拿着遥控器的妈妈,难道不也是希望她儿子好吗?却换来母子仇视的结局和孩子不快乐的一生。
只是走错了路。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爱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之间的感情。即使那一个个体还太幼小,不懂得如何去爱。父母的责任也是引导他,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不然只凭着权利如风筝线拴紧,只会越占有,越恐惧失去。因为始终无法得到对方作为个体对于这段亲密关系的回馈,他们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只是失去了自我。
爱应该是不完美之间的拥抱,子女宽容那个不懂如何爱的父母,而父母也应该明白,孩子终会拥有他自己的生命。
就如同,“你是弓,而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如果真的没有爱”
这是一句令人痛心的话,也令人不愿见。所以,我们用尽一切努力,跨过那条爱与理解之间的鸿沟,去拥抱。
可如果伤害真的无法避免,请记住,你可以抵御伤害,乃至于任何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冲动型自杀的情绪峰值时间是13秒,在做下无法反悔的选择前,请数完十三秒,想想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不要在一时冲动下,放弃所有未来的可能性。
愿世间少一点悲剧,再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