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国王之一。她于1558年至1603年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实际上,在两部影片中,“童贞”不再仅仅是纯洁和神圣的标志,它更多的意义是用于对伊丽莎白最大的悲情的描写以及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苦痛和牺牲。

伊丽莎白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导致的混乱状态。在位的近半个世纪间,她不仅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使英国跻身欧洲最强大富有的国家之列。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个称呼便是第二部影片片名的由来。

与《伊丽莎白》第一部主要讲述年轻的女王坎坷多难的登基历史不同,《伊丽莎白2》主要描述的是这位女王带领英国打败西班牙、奠定欧洲霸主地位的辉煌历史。尽管与真实历史有些许出入,但两部电影的历史故事仍做到了基本忠于史实。

两部时长加起来近4小时的电影主要可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爱情的选择;第二部分则是一场关于宗教和阴谋的博弈;第三部分当然就是那场事关英国成为强国的海战。

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终生都没有结婚的女人,她的感情生活自然成功地点燃了世人的好奇心。而在此两部电影中,爱情可谓是重头戏。这在电影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使其可称之为这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在经历了感情和阴谋后成长为铁血女王的女人的故事。除此之外,我们看到的还有一个曾经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女人最终抛弃个人爱情,嫁给英格兰而终身未嫁他人的悲伤故事。但艺术总归是艺术,虽然取材于生活,但终归是与生活不同的。电影中对伊丽莎白的感情经历叙述也难免与史料记载有些许出入。

除了电影中所提到的与女王心心相印的罗伯特·达德利和沃尔特·雷利两个男人之外,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埃塞克斯伯爵、安如公爵…也前后受女王恩宠。而埃塞克斯伯爵更是在女王70岁的时候与之陷入了爱情。伊丽莎白的感情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但荣光女王的华丽外表并非能涵盖女王的生活全部。事实上,由于伊丽莎白早年颠沛流离、困难重重的生活令她成了一个与她祖父亨利七世颇为相似的、完美的务实主义者。因此,在涉及金钱支出的问题时,她节俭到近乎吝啬的地步。而在性格上的表现,则是极其谨慎小心。而在伊丽莎白的统治生涯中,这两个特点对伊丽莎白的事业绝对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伊丽莎白作为一个统治者,尤其是作为一个经历过弟弟和姐姐统治时期的宗教极端主义的新教女王,在玛丽暴政的阴影还未消散以及诸多宗教矛盾正在滋生的背景下登上王位,这使得宗教问题成了她政治生涯中不得不置之重要位置的问题。但凭借她务实谨慎的性格、遗传自父亲的无与伦比的才智以及温和热情的性格,伊丽莎白在其统治时期一次次努力将宗教问题逐渐趋于相对平息状态。并于后来不仅仅开辟了英国的黄金时代,更是为女性群体正名。

早期女王对宗教的态度趋于宽容,一方面是反感于弟弟和姐姐统治时期的宗教极端主义,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采取中庸的方案稳固统治。但到了她统治末期,伊丽莎白对不信奉国教的异议者的态度越来越严厉,所有拒绝加入英国国教会的神职人员,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

而提起伊丽莎白时代各宗教间的矛盾纠纷,玛丽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则在此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历史地位。玛丽对天主教的情感近乎依恋,而她将这种依恋公众于世的举动,则成为了她这一生不断被天主教的人以各种手段利用来对抗伊丽莎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

伊丽莎白与她的父亲不一样,不愿意轻易地参加到战争中。这种做法正是受她节俭和谨慎的性格所影响。而在后来一次次与西班牙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的过程中,伊丽莎白则是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性格“狡黠”的一面将战争来临的日子一步步推后。但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死亡成为了打破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忍耐极限的最后一个因素。既然身为法国前王后的玛丽已死,法国就不会再也她而卷入西班牙和英格兰的冲突。英格兰不得不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发动侵略,电影中将此战役拍摄地如此动人心魄以至于我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为了伴随在伊丽莎白身边的幽灵。随她一起英勇、随她一起恐惧、随她一起坚强、随她一起脆弱……而这场战役最终以西班牙的失败而告终。电影中对于此次战役的成败归结于一部分无可言说的无形力量。而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西班牙无敌舰队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英国之所以会获胜,完全是侥幸。但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班牙远离自己的本土作战,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和军火补给线,不像英国船只那样,可以随时获得充足的补给,所以他们战胜的概率很低。但无论如何,这场战役的影响深远。对西班牙和反宗教改革运动势力而言,西班牙无敌舰队战败委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这场战役同时也维护了英格兰的新教信仰,也保住了信仰新教的联合省。

除却这些忠实于史诗的具体历史事件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的安排上可圈可点。

伊丽莎白对宫廷狂欢和华衣美服情有独钟。在她的统治后期,越到后期服装的风格就越夸张华丽。轮状皱领、浮夸的发型、大量的珠宝首饰、首饰和男性宠臣,这些都是她统治时期的特点。而电影则耗费巨资将这些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再现在观影者的眼前。尤其是伏尔特舞的多次表演,让我不止一次感觉到眼前的屏幕幻化为真实的场景,而此时此刻凯特布兰切特所饰演的童贞女王正在我眼前充满骄傲热情地起舞。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末期,她戴上了显得年轻好几岁的红色假发,为了隐藏苍老的容颜涂上了铅粉。而在《伊丽莎白》的结尾,伊丽莎白的容颜渐趋衰老,这一形象的转变也出现在了电影的情节中。

除此之外,在蒂尔伯里,女王与军队同吃同住,每天宿在一座白色的帐篷里,始终穿着一件金属胸甲以及她那激动人心的演讲…这些史书记载也都在影片中得以再现。导演的用心程度可以见得。

一直以来,伊丽莎白女王都显示出不逊于她父亲的魅力,使下议院始终拥护她的统治。从很多方面来讲,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的英格兰都是一个荣耀的伟大王国。1603年,带领着英格兰走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并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扩张的伟大女王,迅速的衰弱消瘦下去。她在床的帘幔后面辗转反侧,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一代明珠就此陨落,但她的精彩故事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