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joker》2019勇夺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跻身IMDB第19名,后面预计还会获奖无数。上一次一亮相就能在IMDB排名靠前的还是9年前诺兰的《盗梦空间Inception》,再上一次同样是诺兰执导的蝙蝠侠系列《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影片中最为出色夺目的正是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无论是小丑邪魅的人物造型或令人疯狂的行为举止或是希斯莱杰的顶级表演,2008年的当时,人们无不誉之为巅峰:漫改的巅峰,蝙蝠侠系列的巅峰,希斯莱杰的巅峰,小丑的巅峰……时间来到11年后的2019,《小丑joker》可视为黑暗骑士里小丑这一角色的前传——“小丑是如何炼成的”。


...

小丑片头字幕

《寄生虫》拿的是金棕榈,商业片的感觉更浓厚一些,但是这次《小丑》不同,没看之前大家都以为是个商业片,毕竟导演是拍过《宿醉》的。如果抱着看黑暗骑士小丑的预期打开《小丑》,可能要失望了,这次的小丑是艺术片气息更浓厚一些,通过描绘瑞凡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弗莱克生活中的点滴,告诉观众,亚瑟弗莱克是如何从一名扮演小丑的“人民喜剧艺术家”从内而外幻化为黑暗骑士里的小丑的。而《寄生虫》,主要是凭借剧情的推动走向了最后,最有争议的“司机刺主人”之所以有争议,就是在人物内心推动上略显薄弱而造成的生硬感(有人觉得生硬,有人觉得其实还好),或者说是情节急转直下戏剧冲突的需要。在看《小丑》时,相信很多人的感觉都是,“怎么还不动手”?然后在弗莱克自卫反击时,带走三个“华尔街之狼”时,观众才总算喘了一口气,没错,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这才是那个小丑。在剧情变得熟悉和合理的同时,在观众惴惴不安的心落下去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我们不曾发现,罪恶、暴戾、愤懑……在我们心中打破牢笼,破土而出,小丑杀的人越多,我们越觉得心安(因为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小丑),直到即使被逮捕却又逃脱的高光时刻,相信我们已经忘了黑暗骑士中小丑的恐怖感觉。还好电影结尾找补了一下,给了个弗莱克在精神病院的镜头。


...

小丑形象比黑暗骑士里更生活化

抖音上,一直很火的一个片段说,“我自认我这辈子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要被生活扼住喉咙?”类似的还有传说是张国荣遗书里的话,“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类似的还有相声的定场诗里说的“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还有民间的俗语“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这也是小丑这部片子争议之处,仿佛传递了危险的价值观念。为什么要这么丧呢?还有豆瓣高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包括《寄生虫》……如果列举下去,还会有很多很多这种电影。

还记得刚刚接触得抑郁症的朋友,会傻傻的问,为啥会抑郁,不能积极阳光一点儿么?现在懂了,这就好比问生病的人,你不能不发烧么。是社会生病,电影发烧,还是电影生病,社会吃药。总觉得不能怪电影。每个人,社会组织,国家政府也许都可以从这种“丧”中得到积极的启示和对自我的批判,也许就够了。现实比电影更复杂,就不举例了,还是轻松点。

特别是一些人,在遇到一些事儿的时候,难免有会想起“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几个字的时候,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可能会帮助到松子、崔司机一家、太宰治,可能就是一个举手之劳,或者只要是平等对待,弗莱克可能就不会成为小丑,其实他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不会那么期望小丑的出现。

...

善待他人 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