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表现
在海上漂泊的船只,不会因来往的人群变得独特,但是音乐能让它变得史诗和伟大。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名被煤矿工人丹尼收养并取名“1900”的弃婴在船上长大并学会弹奏钢琴,后来成为一名钢琴大师的故事。“1900”对陆地和城市怀有恐惧,终生不敢离船,最后选择和船一起结束生命。电影以音乐为主题,以音乐表人生。作曲大师莫里康内的加盟,使整部影片洋溢着典雅芬芳的艺术气息

音乐出色地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基调,也与画面一起将影片叙事内容充分地表达与阐释出来。在表现小号手麦克斯刚下船、遇到风浪的不适时,音乐与画面配合得丝丝入扣。摄影机的镜头,在麦克斯与夜色起伏的海浪中切换,笨拙的、有着一副肥胖身躯的麦克斯的遭遇令人捧腹。麦克斯一个人在走廊上犹如醉鬼一般辛苦地挣扎着。他跌跌撞、狼狈不堪,几乎将整个脑袋伸进个罐子里呕吐。此时影片以巴松、短笛等木管乐器配乐,配合晃动的物品与踉跄的麦克斯。节奏保持着轻快与统一,营造出浓郁的诙谐气氛。

影片还用声画对位的手法,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丰富了画面内容。这样,音乐便在画面内的虚拟空间与观众心里之间构建起强烈的心里反差,从而丰富影片的表现层面,揭示深刻内涵。在影片结尾,麦克斯带着"1900"一生录过的唱片,来到即将被炸毁的维吉尼亚号寻找“1900”,此时,镜头由窗口慢慢推,油轮中的蛛网、一地的杂陈、锈迹斑斑的栏杆出现在银幕上。昔日的豪华油轮已是一幅破败的象。"1900"也向麦克斯道出了当年不肯离船的原因。他不愿迷失在一个看不到尽头的世界中。此时,与麦克斯的泣不成声相比, "1900"显得分外从容 。音乐缓缓响起,管弦乐忧伤而厚重。镜头仰拍之下,昔人拥抱告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00"开始风趣诙谐地谈及他即将到天国门口与圣彼得的对话。面对死亡"1900"如此坦然与轻松,令人感慨和深思。音乐与画面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观众获得一种超脱感,得以进一步领略影片的深层内涵。

从整体上看,影片的配乐对整部影片画面的叙事背景与基调的奠定起到了良好的阐释作用。《海上钢琴师》以倒叙结合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当镜头由夜晚麦克斯坐在台阶上擦拭小号、想念好友,切换至多年前海上的弗吉尼亚号时,管弦乐缓缓响起,声音在海声的映衬下显得有些模糊和斑驳,带给人一种沧桑感和怀旧的情绪。乐声引导着观众走入那个已经泛黄的岁月当中。随后,爵士风格的钢琴曲融入进来,带给影片以独特的艺术氛围。在整部影片中,莫里康内运用了大量的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乐曲,特别是美国早期的爵士音乐、拉格泰姆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并将这些音乐元素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使人耳目一新的全新听感音乐。

《海上钢琴师》精妙的运用音乐的表现力与造型感,使其与画面结合的浑然天成,不但出色地阐释了画面内容,也赋予了画面深层的内涵与寓意。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说过:“当文字的语言难以再表达出什么的时候,音乐的魅力才刚刚开始。”用音乐的纯洁性来讽刺充斥着名利和欲望的物质世界,也赞扬了1900淡泊名利,自然纯真的精神世界,营造出影片整体大气磅礴,宏远广阔的气质。这种纯洁深情的风格贯穿始终,揭示了影片最终史诗般的悲剧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