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百鳥朝鳳》的電影主題

吳天明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先驅,《百鳥朝鳳》是吳先生的遺作。影片講的是一個堅守信念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文化交替,新舊文化沖突的年代。而在這個年代裡,新老兩代傳統文化藝人是為了信念的據守所産生的真誠的感情。影片表達着吳天明導演對人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切感悟,和舊文化落寞的一種無奈,導演想通過這部影片反應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喚起大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傳承與保護。

很明顯,《百鳥朝鳳》是一部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現狀的片子,電影通過兩代人的對唢呐文化傳承中所遇到的風雨與坎坷來暗喻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說遇到的困難。留下的是觀衆對這個時代的反思與思考。

如果将影片分為三個部分,則每一個部分都将唢呐這項傳統技藝在不同時間段所處的地位、人們對它的态度表現的淋漓盡緻。影片通過一些更為細節的表現,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不被人們注重,技藝流失等狀況的痛心。

第一部分是從影片開頭到遊天鳴接任焦三爺的位置,成為接班人和遊家班的領頭人。1982年,遊天銘的父親将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兒子身上,送他去學習唢呐。體現出在那個年代,唢呐匠這份工作是大家所期待的,因為大家都非常尊重。通過天鳴和藍玉拜師前的測試,說明吹唢呐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要有一點天分,更讓人對唢呐匠萌生出敬佩。師傅焦三爺對天鳴和藍玉說:“唢呐離手不離身”,以及另外一個片段中,天鳴将師弟的唢呐救出,而不要自己的,師傅焦三爺對天鳴的眼神。體現出“唢呐”不僅僅是演奏用的中國傳統文明中的一種樂器,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體現出焦家班世世代代傳承的不僅僅是吹唢呐的技術,而是對信仰的傳承與發揚,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骨髓的傳承。在焦三爺交任的現場,村民将屋子圍了好幾圈,體現出在那個時代唢呐對人們的影響,焦三爺說:“黃河岸邊不能無唢呐……吹唢呐也是一門匠活就得有人擔起責任,隻有把唢呐吹到骨頭縫裡的人,他才有能力拼着命把這活兒傳承下去”這也是天鳴沒有藍玉技術好、悟性高,但卻是能繼承焦三爺位置的最好人選,天鳴有他對信念更為執着堅守的一面。影片中焦三爺回絕了查家後人,不為查老爺子吹奏《百鳥朝鳳》,“唢呐一響,百鳥為王”《百鳥朝鳳》隻能吹給德高望重的人,唢呐不僅是在白事上的演奏用的,更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唢呐有它獨特的存在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技能的代表。



第二部分是唢呐與西洋文化的沖突。天鳴首次演出,請的人沒有對他尊重,請他們來按照傳統習俗吹唢呐是因為家中老人喜歡,而且錢給的越來越少了。說明在這一個年代的年輕人的心中,紅白事有沒有唢呐已經不如老一輩那樣看重了。焦三爺苦口婆心對天鳴講:“不要盯着手裡的票子,盯着唢呐。”說明對于唢呐匠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人們對于這門手藝的态度。世道已變,再見藍玉,他已經不再吹唢呐了,曾經他也對這門技藝有過執着。但是遊家班和西洋樂隊發生沖撞時,人們的選擇已經顯而易見了,打鬥的場面也說明了現實社會中西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抵觸的一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維護已經岌岌可危,焦家班消失,遊家班逐漸沒落。這一部分為最後一部分内容的表達奠定了情感基調,讓影片在第三部分達到高潮。

第三部分是師兄們相繼轉行不再繼續吹唢呐到影片最後。師兄們的轉行是天鳴最大的難題,沒有一個班子怎麼可能去接活演奏。這樣狀況的出現是人們對于唢呐這項技藝越來越漠視的态度。焦三爺最終拼盡全力去吹奏《百鳥朝鳳》這是老一輩傳統藝人為了傳統文化最後的掙紮。當政府的人來為唢呐這項技藝建立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時,焦三爺讓天鳴去叫師兄們回來,可是一切已經為時已晚,二師兄的手指砍斷,三師兄的嗓子也一日不如一日,這樣意味着隻有天鳴一個人是無法完整演奏《百鳥朝鳳》的,沒有了其他師兄的伴奏。更有周圍的親朋好友勸天鳴放棄唢呐,但是天鳴有他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傳承着這項技藝技能,是由于他對焦三爺發過誓。影片最後,焦三爺逝世,最終隻有天鳴一人才能吹奏《百鳥朝鳳》。影片最後留給觀衆的不僅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無人傳承的哀傷,更有對傳統文化藝人未來的發展的擔憂。

吳天明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的變化,以及傳統文化的存在岌岌可危的現狀。希望喚起更多人去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技藝傳承人。類似唢呐這樣的技藝有很多,但是這樣文化在人們心中已經沒有多少經濟的價值,然而摒棄民族文化傳統,中華文明的璀璨将在世界文化中逐漸消逝,失去了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