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百鸟朝凤》的电影主题

吴天明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先驱,《百鸟朝凤》是吴先生的遗作。影片讲的是一个坚守信念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文化交替,新旧文化冲突的年代。而在这个年代里,新老两代传统文化艺人是为了信念的据守所产生的真诚的感情。影片表达着吴天明导演对人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切感悟,和旧文化落寞的一种无奈,导演想通过这部影片反应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唤起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与保护。

很明显,《百鸟朝凤》是一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的片子,电影通过两代人的对唢呐文化传承中所遇到的风雨与坎坷来暗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说遇到的困难。留下的是观众对这个时代的反思与思考。

如果将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则每一个部分都将唢呐这项传统技艺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地位、人们对它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通过一些更为细节的表现,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被人们注重,技艺流失等状况的痛心。

第一部分是从影片开头到游天鸣接任焦三爷的位置,成为接班人和游家班的领头人。1982年,游天铭的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儿子身上,送他去学习唢呐。体现出在那个年代,唢呐匠这份工作是大家所期待的,因为大家都非常尊重。通过天鸣和蓝玉拜师前的测试,说明吹唢呐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要有一点天分,更让人对唢呐匠萌生出敬佩。师傅焦三爷对天鸣和蓝玉说:“唢呐离手不离身”,以及另外一个片段中,天鸣将师弟的唢呐救出,而不要自己的,师傅焦三爷对天鸣的眼神。体现出“唢呐”不仅仅是演奏用的中国传统文明中的一种乐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体现出焦家班世世代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吹唢呐的技术,而是对信仰的传承与发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骨髓的传承。在焦三爷交任的现场,村民将屋子围了好几圈,体现出在那个时代唢呐对人们的影响,焦三爷说:“黄河岸边不能无唢呐……吹唢呐也是一门匠活就得有人担起责任,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他才有能力拼着命把这活儿传承下去”这也是天鸣没有蓝玉技术好、悟性高,但却是能继承焦三爷位置的最好人选,天鸣有他对信念更为执着坚守的一面。影片中焦三爷回绝了查家后人,不为查老爷子吹奏《百鸟朝凤》,“唢呐一响,百鸟为王”《百鸟朝凤》只能吹给德高望重的人,唢呐不仅是在白事上的演奏用的,更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唢呐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技能的代表。



第二部分是唢呐与西洋文化的冲突。天鸣首次演出,请的人没有对他尊重,请他们来按照传统习俗吹唢呐是因为家中老人喜欢,而且钱给的越来越少了。说明在这一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心中,红白事有没有唢呐已经不如老一辈那样看重了。焦三爷苦口婆心对天鸣讲:“不要盯着手里的票子,盯着唢呐。”说明对于唢呐匠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人们对于这门手艺的态度。世道已变,再见蓝玉,他已经不再吹唢呐了,曾经他也对这门技艺有过执着。但是游家班和西洋乐队发生冲撞时,人们的选择已经显而易见了,打斗的场面也说明了现实社会中西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抵触的一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已经岌岌可危,焦家班消失,游家班逐渐没落。这一部分为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表达奠定了情感基调,让影片在第三部分达到高潮。

第三部分是师兄们相继转行不再继续吹唢呐到影片最后。师兄们的转行是天鸣最大的难题,没有一个班子怎么可能去接活演奏。这样状况的出现是人们对于唢呐这项技艺越来越漠视的态度。焦三爷最终拼尽全力去吹奏《百鸟朝凤》这是老一辈传统艺人为了传统文化最后的挣扎。当政府的人来为唢呐这项技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时,焦三爷让天鸣去叫师兄们回来,可是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二师兄的手指砍断,三师兄的嗓子也一日不如一日,这样意味着只有天鸣一个人是无法完整演奏《百鸟朝凤》的,没有了其他师兄的伴奏。更有周围的亲朋好友劝天鸣放弃唢呐,但是天鸣有他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传承着这项技艺技能,是由于他对焦三爷发过誓。影片最后,焦三爷逝世,最终只有天鸣一人才能吹奏《百鸟朝凤》。影片最后留给观众的不仅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哀伤,更有对传统文化艺人未来的发展的担忧。

吴天明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变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存在岌岌可危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人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人。类似唢呐这样的技艺有很多,但是这样文化在人们心中已经没有多少经济的价值,然而摒弃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的璀璨将在世界文化中逐渐消逝,失去了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