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DC华纳凭借《小丑》将金狮奖揽于怀中。这部成本仅有5500万R级电影的《小丑》独立电影却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目前在全球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十亿。《小丑》也成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在三大国际电影节得奖的漫画英雄题材电影。

漫改电影突破固定的框架,使得奥斯卡的一些重要奖项也开始对漫改电影开放,在去年的上映的《蜘蛛侠平行宇宙》也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电影奖。这都意味着漫改电影在艺术价值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在艺术殿堂的造诣上得到大众的认可。

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中,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以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所认证的含金量奖项其实都蕴含着自己国家的特点。正如世界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经典作品《红》《白》《蓝》三部曲,就分别斩获了三大电影节的重要奖项。
而这三种颜色也突出了电影节的性格底色。炙热的红色象征了戛纳电影节的对于商业与文艺结合的情感世界的诉求,肃穆冷静的白色则体现出了德国人的实用与政治性,波澜的蓝色诠释了威尼斯电影节对于追求影像世界的先锋与探索中的起伏。而威尼斯电影节作为世界影史上诞生的第一个电影节将最高荣誉颁给《小丑》,也说明了这部电影在剧情细节、摄影技法、人文内核上都有着优异的水平。
导演在此前宣布,这部电影的剧情将与之前漫画剧情无关,并不是在说小丑的故事,而是在讲述如何变成小丑。小丑这个哥谭之王在电影里也拥有了姓名:亚瑟弗莱克。
影片的前半段都在展现亚瑟对于人生无望、饱受生活冷落的过程。亚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男人,他患有病理性发笑的病症,总在不合时宜的场合笑得不由自己。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梦想,幻想自己可以做一名喜剧演员,在舞台中央闪闪发光,并且能够独自照看好年迈的母亲,凭借两人相依为命而骄傲自豪。

亚瑟有着一份小丑工作,在儿童医院逗孩子们开心,但社会却带给他种种挫折:手中的广告牌被路边的流氓打碎,扣的却是自己的工资;胖子同事借给他一把真枪防身,却在儿童医院表演时不小心掉了出来,又被胖子同事向老板出卖而丢了饭碗。
正处于低谷时刻的亚瑟,穿着还没来得及卸下小丑装扮坐上了地铁,正巧遇上了三位西装革履的华尔街精英正在调戏坐在对面的一位女性,亚瑟不合时宜的病理性发笑让他受到了三人的殴打,他气愤得失手杀了三个男人,而这带来的陌生快感让他随后补了好几枪。

经过当选政客托马斯·韦恩的放大,点燃了社会两级的矛盾。戴着小丑面具因而没暴露身份的亚瑟让小丑面具成为了一种反叛的标志,亚瑟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他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邀请住在隔壁的女友去小酒馆看自己的演出,然而在演出中亚瑟的病理性发笑总是不受自己控制,他用有些尴尬生硬的段子把场面搞得很僵。此后,他在自己最喜欢的节目上看到偶像莫利放了自己表演的那段视频,并受到了节目的邀请。
另一边,他从母亲的言语中,得知他可能还有个父亲。领过验证发现自己是个领养儿童,一直相依相伴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妄想症并且从小虐待自己,而一直陪伴他的女友也是自己单方面的臆想。在崩溃中,他放弃了自我,或者说,是找到了一个新的自己。
于是他亲手斩断了亲情,打死了胖子同事,染上了绿色的头发,第一次用“小丑”的身份应邀上节目。而在此之前,他的本意是想在节目中用枪将自己了结。节目中场景他已经在家里练习了很多次,在nock nock后用枪对准自己的下巴。但主持人接二连三打断他的计划并且隐隐透露出的讽刺激怒了亚瑟,两人在进行了一场代表两个阶级的对话之后,亚瑟在节目现场杀死了自己的偶像。最终亚瑟坐在警车上欣赏着这场由自己引发的暴乱,众人把他从车上救了出来,将他捧上了神坛。至此,亚瑟这场一念成魔的混乱即自由才结束。
电影情节的致敬
呈现出以小见大的格局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有明确表示,电影风格有向马丁斯科塞斯大师致敬。

亚瑟如同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影片中的主角一样,他是《出租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是那个渴望得到别人关注、深夜里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孤独灵魂。在《小丑》电影的最后,亚瑟坐在被押送的警车上,透过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下的晕染看着车窗外一片混乱的哥谭市,像一朵深渊生长的曼珠沙华含笑待放。一如《出租车司机》中的特写,特拉维斯在出租车里开车带着审视的目光望向这个离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蓝调下的萎靡,竟然也显出了几分诡异的浪漫。
他也是《喜剧之王》中的鲁伯特,在影片中对偶像莫利疯狂崇拜,但是最终却以暴力来成为焦点的平民阶级。
这种马丁斯科塞斯式的日复一日行走在街头的小人物,折射出的是影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用人物的命运来反映一定的现实功能,用小人物来呈现大格局,同样也为这部电影的艺术手法与主题深度上做了保障。
亦真亦假的细节隐喻
巧妙地填充了故事的空白
虽然导演提到了影片并不会与之前的漫画剧情有关,但是影片还是将不少细节与彩蛋巧妙地与故事本身融入在了一起。比如在小丑刚开始出场时,被路边的流氓打坏了广告牌,小丑倒在地上,胸口上流水的花;《蝙蝠侠致命玩笑》中小矮人的出场,亚瑟在杀了胖子同事后,对他说了一句“你是唯一一个对我好的人”,然后亲了他一口;以及影片最后小丑被众人推向神坛,他微笑着用自己的鲜血补妆,与后来我们见到的小丑形象初露雏形。

影片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布鲁斯父母的死因,小丑与小布鲁斯两个人在一院之隔的相见,只是这时候的布鲁斯还是个年少的孩子。另外影片中托马斯的几次出场,都是一种不屑去倾听民众声音的形象,就连新闻报纸都充斥着罢工游行,更是体现出上层阶级的麻木不仁与人情冷漠的阶级对立。
影片在最后还出现了一个镜头,主角亚瑟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和医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这就代表着或许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亚瑟自己的幻想。回溯剧情,亚瑟一开始在梅利秀的现场说道:“打从我记事起,我就是一家之主,照顾我的妈妈。”后期发现了妈妈一直在虐待小时候的自己,这种情况或许可以用亚瑟的自动封闭了这段并不美好的回忆,与亚瑟幻想自己拥有住在隔壁女友的陪伴如出一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电影是以一种非理性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若即若离、亦真亦假的隐喻更是为电影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提高了剧情的互动性。
性格人物的叙事手法与大环境的烘托
形成了压抑的同感
这部电影在剧情方面属于一部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故事情节。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以人物的主观情感带动剧情的发展,注重是主角内心的变化,对于人物性格的情感转变需要十分细腻的表达。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出演亚瑟·弗莱克的演员杰昆·菲尼克斯,这位双料影帝、三次提名奥斯卡的实践派演员,为我们带来了十分震撼的表演。其实在一开始,杰昆是拒绝的,他觉得小丑这个形象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框架,自己胜任不了,直到导演出面说到这部《小丑》中的主角属于一个独立的形象时,他才答应出演。当影片中大片的特写怼在脸上时,杰昆一个眼神的流动、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就将我们带入了亚瑟的内心世界。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用了一个小心机,就是在哥谭这座城市的塑造上,设置了一种高大、压抑的布景。对于这座被大家戏称“民风淳朴”的哥谭市,导演也有着自己的塑造,除了80年代的复古之意,还有当主角亚瑟走在街上时,城市的背景总是很空很虚,浩大之中透露出一种城市的茫然之意,鳞次栉比的大楼与杂乱无章的街道显示出人物的渺小。导演在前半段景深的使用大量的小镜头,刻意的为我们营造出一座不近人情、高度紧张的哥谭市。
色彩与镜头的搭配
丰富了电影意象的情感注入
电影的摄影师是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御用摄影劳伦斯·谢尔,两人从导演的成名作《宿醉》就开始合作,在《小丑》中对于的影调、镜头运动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为了使亚瑟的异变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镜头经常使用脸部与眼神特写,从物理上就拉近了观众们与亚瑟的情感距离。在电影开篇亚瑟长达38秒的狂笑,就使用了这样的小景别在固定镜头的框架下,来放大主角的内心世界,并且从一开始就为影片奠定了以乐写哀的基调。

在亚瑟第一次上台前镜头也着重地使用色彩的对比。亚瑟从后台走到前台的过程中,镜头一直从后面跟拍亚瑟的背影,背景的色彩也经历了青色、绿色、红色的转变,这种颜色的变换也体现了亚瑟内心的忐忑不安,当亚瑟终于登台时,镜头转到了亚瑟的正前方,背景的虚化让画面显得好像他只处在自己的世界中,再配合着审讯般的灯光,侧面凸显出了亚瑟讲笑话的天赋不太好,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小丑用华丽的起舞
来拥抱新生的自我
亚瑟的几次舞蹈一直贯穿在整部影片中。细数第二次在电视上放着百老汇,亚瑟跟着跳舞,拿着手枪擦枪走火,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惊恐与兴奋并存的感触。这时电影运用固定镜头酝酿情感配合着极低的色调,让我们仿佛在亚瑟的背后目睹了这段诡异却又富含艺术性的舞蹈。

第四支舞是亚瑟逐渐转变的见证,在开枪连杀三人后,他在小隔间里跳起了这只舞。导演在这里特意运用道具镜子,亚瑟张开双臂就好似拥抱镜子里的新的自我。这里的镜子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黑天鹅》中女主角尼娜经常在小格局中对着镜子中已经萌生的黑天鹅翩翩起舞,两者有相同的立意。
在经历被偶像嘲笑,得知身世、爱情是自己的臆想,亚瑟用那个自己经常做的手枪手势将过去那个不被社会关注、不受别人认可的自己就地枪决,完成了新生,他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是一出喜剧。

他跳起了舞,在此时他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阳光开始普照大地,画面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已经蜕变的亚瑟在阶梯上翩翩起舞。这时镜头的调度也从压抑的小景别换成了大画幅,沉闷压抑的音乐也一下转变为轻松的风格,配合着杰昆出神入化的演技表演,成就了这个一定会入围2019年最经典的电影画面。在亚瑟成为小丑之后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正如亚瑟在笔记本上写的那句话:“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值得”,此时的小丑是这座城市唯一自由的灵魂。

反派式人物带给社会的
是无尽的警醒与思考
在故事创作的模式上,有着属于正方角色与反方角色的不同的类型模式,然而很少有电影以反派人物为主角,让观众有机会去了解反派角色的心理与动机。一旦在故事中将反派角色的性格魅力突显出来,就很有可能突破原定的角色类型的束缚,获得观众的喜爱,比如《雷神》中的洛基,再比如去年《毒液》票房上映一周票房突破两亿。
英雄是对于我们主流价值观的一种体现,通常以大爱著称。而反英雄恰恰相反,不仅在人们内心释放潜在压力的同时,也对于现实达成了一种警醒作用,这也是电影批判的社会职能,让社会对本身的制度进行反思,正如韩国前几年推出的“熔炉法”也是对于电影《熔炉》做出的改革。

《小丑》这部R级电影势必属于心智成熟的成年观众观看,它并不是一个大众的消费品,这些以反派人物一念成魔的心路历程带给观影群众深层次的思考。混乱暴动的城市、高傲的上层阶级对于民众的不屑、以及影片中处处漫延着不安的情绪,都是造成亚瑟处境的根源。也许一开始亚瑟的心理医生愿意好好治疗并且没有放弃他,也许他没有丢了工作,也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人和事愿意多给他一些爱,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局面。电影在此刻又升华到了对于人性的复杂与现实残酷的交织。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曾身陷泥潭,处在人生的失意之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但是总有那些在乎我们的人,可能是我们的亲人,可能是爱你的人,你身边的朋友,也可能是那个不甘堕落的自己,在这狼狈的时刻,用尽全力将我们重新拉向未来的大门。未来不一定是美好的,但是未来一切都有可能会发生,至少我们还能改变,生活还在继续,至少我们还能将自己的人生把握在手中。
就像蝙蝠侠经常说的那样,或许在困境面前,我们没有必要像蛆虫躲在石头下面,认清现实后再去勇敢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英雄和反派彼此相生、相互成就,就像人生的诸多苦难与正努力奋斗的我们一样,只要地球还有重力,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轻,往前看,我们都值得。
熬过黎明之后,便是无尽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