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楼话心

...

image

看完这部《妈妈咪呀》,我再一次确认自己实在无法承受这种高浓度的狂欢和甜腻,就像上次看完《发胶》的感觉一样,累!除此之外,我基本无力体会到该片其他的任何优点了。

《发胶》和《妈妈咪呀》都是改编自著名的舞台剧,其实二者的内容毫不相干,但它们给我的印象却大同小异,那就是闹得慌。

虽说音乐剧常常与喜剧相连,但是不是非要通篇都情绪亢奋,最后还一定要给个大团圆结局生怕甜得不够腻人呢?像同被划归为音乐喜剧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和《八个女人》就并非这样一味闹腾,它们在带给观众悦耳音乐的同时还能呈现出丰富的意蕴。

就算不追求深刻吧,也该调控一下节奏和情绪,比如《音乐之声》,片中的音乐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时而滑稽时而沉郁,也不会给人吵吵闹闹之感。

以上这些还只是个人的喜恶评判,下面回归到《妈妈咪呀》本身。

看介绍得知,这部音乐剧是先有音乐,而后根据歌曲编撰的故事(这一创作方式倒挺有意思),编剧企图在整个故事里表现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女人之间的友谊、母女之情等等。

我不知道原来的舞台剧是怎样的,但就这部电影而言,它并没能很好的表现这些内容,原因在于它对梅丽尔·斯特里普太过“偏心”。

看此片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好像一场大妈的狂欢宴。唐娜、妲娅和萝茜这三位年龄重量级角色包揽了大部分歌舞段落,每人都有至少一段独唱。

相比之下,女儿索菲的戏份则少得多,而本该作为对应出现的索菲的两位闺蜜干脆就没有开腔的机会。

梅姨饰演的唐娜最为辛苦,不仅载歌载舞还要上蹿下跳。虽然对当年59岁的梅姨来说,这样的敬业精神实在值得敬佩,可她过于突出的表现对于整个故事来说反而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者,尽管媒体盛赞她唱功了得,可实际上梅姨较之专业歌唱演员还有相当距离,我甚至觉得索菲的扮演者阿曼达·塞弗里德的唱功都在她之上。从这点看,更觉创作者厚此薄彼。

不过,这片还是有一点让我挺喜欢的,那就是片中的景色。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爱琴海、遗世独立的小岛、拥有白色墙壁和浅蓝色窗框的古朴小旅馆等等,十分赏心悦目。

这是创作者的聪明之处,将一部广为人知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如果没点特别的新意肯定不行,而希腊爱琴海的环境设定无疑让本片拥有了舞台剧所无法实现的魅力。

最后,那首《胜者为王》(The Winner Takes It All)确实动人心扉,看完影片我只记住了这首歌,一查才知,当初创作者也正是因为这首歌而起了编写音乐剧的念头,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