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消失的那天(2022)的剧情介绍
列车员小何刚辞掉工作,打算去出家。有时在梦里,他又回到了在列车上的工作,一条无尽的铁路,他穿梭在其中,进入不同乘客的记忆。暴雨的夏末,小何去寻找已经出家的好友,家乡的变化让他无所适从。他踏上放逐自己的道路,遇到了一个女孩,认识了一位智者,并与一群偶遇的人结伴去探访地震后的遗迹。在深山的一处洞穴里,记忆中反复出现的那辆列车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所遇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种隐秘的联系,而时间仿佛从未存在过。
列车消失的那天(2022)的影评
一部蛮大胆的实验电影,导演说这是剪辑的第四版,有意弱化叙事突出影像的流变。前面的旁白配上琐碎的画面个人认为并不具过高实验成分,最后一段用胶片拍摄,剪辑用了很多交错重重叠叠的影像,制造出了列车穿过隧道的感觉。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一段, ...
沈蕊兰《列车消失的那天》在12月20日成功举行世界首映。青年导演沈蕊兰,对于影像的把控和展现,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个人视野。影片关注偏远世界里的短暂事物和影像本体之间的关系,游魂式地穿梭在眼睛抵达事物所通过的视觉残留中。导演将影像与 ...
列车穿过花和山林 驶向过去 汇入光的灰烬
水滴,水滴,水滴。单看片名的时候,我无端地联想到黄锦树,和他那永远不会停歇的无尽绵延的水流。隆隆的列车声,哗哗的雨声,水与水滴之间清脆的碰撞声。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氤氲迷蒙的、浸润世间万物的水汽里。导演说,影片中展现的负片,其实并不是真 ...
#4thHIIFF#
影像上有些好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实在不能成为一部电影。具体来说就是压根没想着用影像语言去叙事,也不像论文,也不像诗,太杂太乱了。
有些片段是不错的,但是太泛滥了。中段关于朱同学落进电影的描述,结尾关于列车轰轰驶过记忆与现实重叠的影像,都可以精简再精简。70多分钟的片长,直接压缩到一半,也非不可。
最后所有的影像都变成胶片,定帧,停格,光暗不断交错。我为之叫好过,但眼睛很快就受不了了,这是对观众的大折磨,我感觉我的飞蚊症加重了。
以上并非苛刻,我只是觉得实在不能太学毕赣。我大学拍过一部短片,和这部风格很像,以上所有的话,我也同样拿来骂我自己。
好作孽。在电影院听了70min国男夹子音。/实验片真的很难拍,很考验功底,真的不能这样搞啊。/其实有神采的画面,有一些镜头出现了惊奇的景象,但是没剪好,还搭上了很不好的文字。/这个叙事和剪辑好像看了70min预告片
毕赣式呻吟片
导演,别太在意那些低分评论,你至少多了一个期待你下一部的影迷,就是我,哈哈,加油。特别好,此片文本和影像不是在握手,而是在跳贴面舞,时远时近,很棒的观影体验。这不也不是那种画一个圆让观众随便去想的实验电影,而是一直在用形和色、虚构和导演牵引去结构的整部作品,五星。
于海南,看电影就感觉超出预期,听导演映后又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很好、很真诚的影像啊。
私人实验影像,无感但值得鼓励
支持。很有作者气息,私人气质浓厚,其实像是纪录片,却又不完全记录真实,用散文式的影像去表达;生命是个整体,过程体现出意义、或者说某种真实而自然的东西;整片没有那么连续,没有完整叙事,导演也学佛。该片看出一些后现代意味的表达,影像诗意却也生猛有冲击力,像是生命的跳动。总体对我来说还是太实验了 #HIIFF .
4th HIIFF #9 +映后。小兰导演还是很真诚地表达了创作的初衷,只是实验电影面临的口碑风险或许不是故事逻辑或技法的创新是否会挑战观众,而是是否会被实验电影这个标签所框住,而并不明确自己想表达的主旨是“Trip to the lost days”还是“拥有对过去遗忘的权利”。主心骨一模糊,哪怕小兰心中的那道aura再清晰,因为想要借琐碎的梦的意象对已然清晰的主旨留白,反而会有两边不讨好的后果。新人导演不易,多一星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