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之爱情(1922)的剧情介绍
20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上海,转行做水果生意的郑木匠(郑鹧鸪饰)与祝郎中(郑正秋饰)的店铺隔街相望。所谓红男绿女,郑木匠恋上了祝郎中的女儿(余英饰),他时不时送对方水果,还帮助祝小姐赶走骚扰的阿飞。两人逐渐坠入情网。
然而当郑木匠登门提亲之时,心有不快的祝郎中却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郑木匠若能让冷清的药铺顾客盈门,便可迎娶祝小姐。这并未难倒郑木匠,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本片为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然而当郑木匠登门提亲之时,心有不快的祝郎中却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郑木匠若能让冷清的药铺顾客盈门,便可迎娶祝小姐。这并未难倒郑木匠,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本片为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劳工之爱情(1922)的影评
导演推介:我们了解到,张石川与郑正秋所编导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遗憾的是并没有遗留下来。而中国现存最早的影片则可以追溯到1922年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创的《劳工之爱情》。如果说郑正秋的电影更加偏向艺术性,那么张石川的电 ...
中国早期电影,以劳工之爱情为例,依旧以正面剧场演出镜头为主,缺乏角度变换,但已有景别切换意识。在景别变换上,未有遵照同时期传统好莱坞从远景到近景的经典模式引入场景,开场即用中、近景表现郑木匠切西瓜,遂以全景呈现孩子入画,可见并不在意 ...
在资料馆看镇馆之宝
2019年短评影史意义:5星。现存可观看最早的中国电影。观赏性:8分。片中剪辑很灵活,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上落后了。值得称赞的是人物的复杂,没有像广电推广的那样非黑即白,男主先是对小孩子宽容和蔼,再为了结婚改造楼梯“害人”,还在“害人” ...
1922,3本。中国早期短片趋成熟之作。舞台化痕迹,如横向入画出画,观众角度的机位。电影语言探索:景别的变化(特写),叠印,降格,主观镜头,交叉蒙太奇。拍摄方式:工作台本(接近分镜头剧本)
楼梯的噱头完全照抄巴斯特·基顿(似乎是《鬼屋》),扔来扔去那根线也是抄基顿(《稻草人》),把人扔进水缸里就更不说了。第一个还改得各种损人利己什么的。不过郑正秋扮演的老先生真是妙啊。特写、叠印、景别变换。视听语言不算流畅。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真是NB。
滑稽、喜感、猥琐。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一颗星献给最后一个从楼梯上飞下来的特技(杂技)演员
看这种已经不止是看电影了,更可见那个时代的吃穿住用,人情乐趣。故事虽然有些理想化,却好在有趣,轻松却颇有些章法。
现存中国最早电影,从“劳工之爱情”到“让子弹飞”,中国电影真正传统:“传奇现实主义”从未中断过,它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生命力更加持久,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与好莱坞经典叙事和宝莱坞歌舞片并称为世界三个大众电影叙事体系之一。中国电影注定不能像韩日一样仅模仿好莱坞表达。
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但也有本土的特色,蛮好笑;有些地方看上去还挺先锋,主观镜头,降格快动作啥的,而且这都是实拍,演员都是真摔,看着都疼;不过关于这个修复版,应该找人写个配乐吧,几百号人干巴巴地看二十来分钟也太行为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