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電影,以勞工之愛情為例,依舊以正面劇場演出鏡頭為主,缺乏角度變換,但已有景别切換意識。

在景别變換上,未有遵照同時期傳統好萊塢從遠景到近景的經典模式引入場景,開場即用中、近景表現鄭木匠切西瓜,遂以全景呈現孩子入畫,可見并不在意空間的呈現和建構,着重表現人物動作,并以招牌道具作為一種劇場空間提示。

另一方面,在描述鄭木匠因樓上酒樓吵架睡不着時,出現了交叉蒙太奇的雛形,呈現同時間不同空間的表演。

...

此外還出現了戴眼鏡模糊視點鏡頭和疊化回憶的創新鏡頭。

...

表演節奏上仿效西方卓别林肢體喜劇。

台詞和人物設置充滿了中國早期的市民生活氣息。

樓梯變滑梯的關鍵道具充滿了雜耍的喜劇效果。

字幕補充叙事主要用于傳達人物對話、介紹人物、說明地點和兩段評論。

由此可得,受影戲論影響,中國電影早期呈現以表現人物與人物動作為主的特點,早期電影缺乏時空構成獨特叙事形式的電影蒙太奇,且受到西方卓别林喜劇影像,台詞和人物設置具有濃郁的中國早期市民生活氣息,但已有所突破,出現了交叉蒙太奇雛形,疊印回憶,主觀鏡頭等,為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的突破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