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光Lerayonvert(1986)的剧情介绍
夏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巴黎女子戴尔芬(玛丽·瑞莱MarieRivière饰)却陷入了忧伤与烦闷中。刚刚和前男友结束恋爱关系,本来约好与她一同度假的女友也放了她鸽子。尽管其它许多好心的亲友邀请她一同度假,但是她却一一拒绝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度假计划,只有她看似要独身一人困在巴黎过冗长的夏天。她寻寻觅觅,终日游荡在各处,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情人,但是所遇之人皆不能触动她心。在马赛海边,她听说了关于绿光的传说: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落寞的她打算返回巴黎,在车站,一个男子对着正在阅读小说《白痴》的她微笑,戴尔芬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她主动邀请男子去海边看日落。在灿烂的光辉中,男子对她表白,而她却固执地等到绿光才给出答案。
本片获得第4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本片获得第4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绿光Lerayonvert(1986)的影评
《绿光》剧本分析
作为典型的作者导演,侯麦的电影超越了作为故事载体的媒介,成为一种“思想的电影”,亦即侯麦电影中故事叙述的旨趣并不在于剧作本身的行径,而是意图描摹行走于这道路之上人物的心理状态、情绪延展与思想辩驳。然而,在无数个长镜头统治的朴素的线性 ...
《绿光》那惊艳的色彩美学
终于开始看侯麦了,《绿光》的内容我不确定我看懂了没,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在我看来就挺无聊的一个故事,除了跟女主在某些地方有些共鸣以外没感觉故事上有什么出彩的,但是电影的色彩搭配却让我还没看完就忍不住暂停截图。除了色 ...
Tu es mon rayon vert
第一次写影评,纪念一下。没抢到火山挚恋就在小程序上收了一张绿光,穿着绿衣服去了,没想到还碰到了提提学长,也算是看到了绿光。说实话,一开始对侯麦没什么特别大的好感,春天的故事感觉不是很对味,觉得侯麦太话痨了。片子也确实如此,一开始看得 ...
无目的的游移,无终点的飘荡
侯麦电影里的对话从而不作为推进故事的功能存在,对话的意义仅限于当时人物所处的场景,以及与场景中人之间的短暂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也并未使人物形象发生转变。因此,侯麦电影中的人从出场时便已经定型,外部变化不会给他带来 ...
8.3 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中无所适从,很难结交朋友,人家都告诉我要改变,可是他们不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这只是我的本性,只是每个人具备了不同的属性罢了,在生活之外的其他层面,我获得了比任何人都更多的快乐。
侯麦就是把女人、爱情看得太透了,才让大家在这个神经质又脆弱、过分相信命运的女人身上找到太多自己的影子,她在荧幕里或许让人厌烦觉得可笑,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有自己的坚持和见解,想要的东西看似明确却又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当然最后的结局很浪漫。
我的第一部候麦,相见甚晚,却也为还有24部可看而暗自欣喜。表演自然透彻,让一个本不令人喜爱的女子上升到了精神象征意义的层面,对理想主义的谵妄做出了赞颂。冷静、残酷却又充满温度。鸡汤必须熬到这个火候才配得上叫鸡汤,其他的味精水们可去自行了断了。
侯麦的片就像温开水一样舒服得很,但又能在喝到最后的时候尝到沉淀的下来的甜。关键是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好得令人发指。每个人都问Delphine:“你怎么孤零零的?”“你怎么不开心?”“你到底在想什么?”其实Delphine在想什么再清楚不过了不是吗?“我马上要回巴黎,但现在不太想回了。”她不愿迁就,她要等,这就是答案。侯麦大概真的是很喜欢信念和奇迹,所以六年后又拍了《冬天的故事》。
侯麦和伍迪·艾伦的爱情观有相似之处——运气 & 发达国家领先的不是美好,而是烦恼。当有一天埃及人民变得像中国人民一样富裕,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不但比推翻独裁者还要难,而且带来的麻烦一点都不少 & 典型的豆瓣女主角,旅游,吃素,平胸,孤独~
永远不合时宜,经常独自哭泣,无法享受人人享受的欢愉,和这世界简直毫不匹配。你觉得她那么讨厌,可你难道不曾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候是她吗。这电影捕捉了那么多现实的碎片,但现实和电影唯一的差别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能不能在某一刻出现那么一个人,看到那么一束光。
“喜剧与箴言”之绿光
女主与侯麦塑造的大多数女性角色完全不同:她宁缺毋滥,单纯又敏感,理性又渴望拥有;她总是那么伤感,但不会因为孤独屈从于身体。
在她最终遇到那个合适的人时,她却让“绿光”替自己决定——绿光浮现时,不是你真的能看懂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是在那一刻,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