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2019)的剧情介绍
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阿玲在一间高中担任中文老师。她的家庭生活让她倍感沮丧:公公因为瘫痪无法说话,丈夫对她也日趋冷淡。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尝试怀孕,但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好转,丈夫的不闻不问更让她感到孤独。伟伦是阿玲的一位学生,他通过中文课对老师产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两人的关系随着阿玲给伟伦的课外辅导产生了变化……
热带雨(2019)的影评
这是我近期看的最认真的一部电影由于特别特别喜欢《燃冬》,于是来看了陈哲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这是一部,我几乎从一开始就带着“拉片思维”去看的电影。与《燃冬》的极具主观性的镜头铺满全片,使人身临其境、深陷其中不同;《热带雨 ...
自留
《热带雨》是一种淡淡的,淡淡的电影,它不同于台湾电影那种清新的风格,是一种带着沉重的,压抑的淡漠。非常非常久之前加入待看片单的一部电影,已经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点了“想看”,但是依稀记得是部外国片,所以点开后发现是国语还以为是选错了语 ...
被生活强奸的中文女老师
本带着低俗的猎奇心态观摩东亚文化圈下的禁忌情感。但意外发现影片的深度不仅仅局限于都市传说的师生恋,也涉及到了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与现代婚姻。不辞辛劳、忍臭贤惠的林老师在导演的语境下化作了东亚传统语境下标准的贤妻。所有的不幸都是第三方带来 ...
看完电影搭公车回来,再到坐定,已然深夜。我不得不再次搁置我的课程论文,算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写个影评。今天的厦门骤然降温,其实昨天就有预兆,只不过今早起床,和裹挟着潮湿气息的冷风撞了个满怀,多了份淅淅沥沥的萧瑟。有人说,今天的雨就是热带 ...
“我要hug你,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是这样的,你以后就会习惯了。”一场热带的雨,来时绵延不绝,去时不留痕迹。中年女性的困境与“春梦”新加坡,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国”,印度人、华人、马来人和欧亚人在此混居。虽然迄今为止,华人仍占 ...
任何删减都可以致命,结果就是有人觉得那场水到渠成的情欲戏是强奸…中国导演实苦,来中国展映的有苦说不出
想要写出的字,阿公在手臂颤巍巍描了个帮。想要牵住的手,她遮盖的文件夹写着礼义廉耻。想拥有的未来,没有精子在子宫里成活。想拥有的爱情,只有雨水在热带里见证。你的婚姻成了报废的车,我的爱慕却是换错的道。这是我的第一次分手,像新闻里的吉隆坡暴动,学校里的中文课,热带突至的雨,转瞬即逝。
片名里的“带”字,更适合当作动词?
3.5;雨的降落时刻以及最后的雨过天晴成为起承转合的标识,过于呼应主题而略显匠气刻意且仍有稚拙感。一个中年女性面临情感/职业困境的选择,社会/家庭对女性的低宽忍度(开车、生育),整个社会大生态呈现的并置与杂糅(语言环境、政局趋向),三条线的糅合颇有立意;全片最动人的当属女主/阿公/学生三人同框的场景,阿公替代孩子成为联结分崩家庭的纽带,而学生则替代丈夫施以情感抚慰,他们才构成「家庭」,经由他们的在场,女主才能走出旧我,告别热带雨。
后半段掉的很厉害,从公公过世,到两人别扭时还要被乐队穿过,再到最后的验孕,都因为这些意外是被设计好的而有些扫兴。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阿公在伟伦的手臂上写下“帮”字,看比赛时轻轻的拍手(空气),让难过的阿玲望向那个笑字,我喜欢阿公的设计,摆脱了一般类似角色失去行动能力同时也失智的俗套设计,阿公很聪明,也很达观,他只是动不了。我觉得“动不了”就是我在陈哲艺的家庭电影中得到的感受,他不同于许鞍华的静水流深,也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圆融恬淡,他就是委屈,伟伦、阿玲、公公都是委屈,我们活着,就是委身于困顿。我喜欢看阿玲送伟伦回家,那个镜头从来都是在车内,阿玲一拐方向盘,就把学生送到家了,好几次,我都看不见这座大楼的样子,没有远景,没有全景,只有阿玲从车窗内看见的未知全貌,我觉得这就是委屈。
女人就应该为自己而活,你看,离开了丈夫,甩掉了情人,没有了家庭,一切都雨过天晴了!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电影!ps:立一个flag,杨雁雁今年11月一定能拿影后!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场婚姻危机与一段师生恋,导演试图将背景拉升至新马关系以及新加坡在中美间斡旋的处境。
想法是好的,但文本结合太浅,只是浅尝辄止。
影片更多探讨的,还是一个中年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处境。
最大亮点,是低机位摄影,刚好是一个坐着的人看到的世界,视觉中心区域是女性的胸部到大腿之间。
那是学生看老师的角度,也是瘫痪老人看儿媳的角度,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沦为性符号与生育工具。
影片是非常克制地表现这种伤害的。
那种轻描淡写,甚至会让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小清新的师生恋。
但不是的,这段师生恋并没有那么清新。
而我恰恰喜欢导演的处理,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情绪渲染,就把它拍成了一种日常,把哭泣拍成连绵不绝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