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hug你,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

“是這樣的,你以後就會習慣了。”

一場熱帶的雨,來時綿延不絕,去時不留痕迹。

...

中年女性的困境與“春夢”

新加坡,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國”,印度人、華人、馬來人和歐亞人在此混居。雖然迄今為止,華人仍占新加坡總人口的70%以上,但受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中華文化在新加坡已經逐漸式微,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多半不願學習華語。

這樣的現狀,也造成了女主角阿玲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困境。一方面,不受重視的華語課令她在職場中變得”邊緣化“;另一方面,文化斷代所帶來的身份撕裂感也讓她很難徹底融入新加坡的社交圈,家人是她唯一的認同感來源。為了維系這段婚姻,阿玲每天早上要将四厘米長的排卵針推進自己腹部,可丈夫卻拒絕同她行房,當冷凍精子不起作用後,八年的婚姻終于化成了一灘死水。

阿玲凝滞的生活就如同新加坡的雨季一般,綿長又令人絕望,好在一場意外而至的禁忌師生戀溫暖了她。

十七歲的少年酷愛武術,将成龍的海報貼滿了牆面。他的身體充滿活力,行事也同樣莽撞又熱情,心猿意馬就相擁,情不自禁就親吻,不厭其煩的一遍遍去嘗試牽手,但翻雲覆雨到一半時,又忍不住向阿玲确認自己“沒做錯”。

新加坡的雨季隻有兩個月,但一場戀愛的時間可以更短。少年對阿玲的感情混合着依戀與欲望,無疑是熾熱而真誠的,但涉世未深的他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家庭所需的“愛與責任”,所以阿玲也不會選擇将驗孕的結果如實相告。

最後一次擁抱,兩人都淚水和不甘都被埋進雨裡,少年說心很痛,阿玲安慰他以後就習慣了。

有些痛苦,你現在聽說還太早,長大後自然明白。

...

克制的鏡頭語言與人物情緒

導演陳哲藝曾憑借處女作《爸媽不在家》斬獲2013屆的金馬獎,但之後卻選擇回歸家庭做一個“家庭煮夫”,蟄伏六年才帶來這部《熱帶雨》。關于自己的創作理念,陳哲藝在采訪時曾說“電影本身拍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我想也正因如此,《熱帶雨》才會大量使用低機位鏡頭,這樣的視角既是女主角眼中的世界,又是她被其他男性所凝視時的樣子。

作為影片的中心人物,女主阿玲的情緒從始至終都是非常壓抑的,唯有在燒紙和雨中擁抱的場景中有過短暫的釋放,加起來也不過短短幾秒鐘的鏡頭。而為了彌補這種情緒上的“缺失”,電影出現了大量富有隐喻的細節。

閃轉騰挪的武打動作對應着公公的癱瘓,在習武少年手臂寫下的“幫”字代表着新加坡華人文化的傳承;付款後空空如也的錢包和需要接濟的弟弟暗示着中産家庭的财務危機;而帶刺的榴蓮實則象征着這場熱帶之戀的禁果,阿玲吸吮手指的動作撩撥了少年的心弦,肖想從此更進一步;暈開的紅墨水是阿玲欲望的彰顯,回應了少年對其的渴望。

...

38歲的陳哲藝确實很擅長拍女人戲。從某種角度看,他的電影風格像是融合了許鞍華的深刻内斂與是枝裕和的圓融豁達,但呈現方式又很李安。這樣靜水流深的拍法是導演的特色,但同時也是影片的問題所在。過于龐雜的問題被刻意的融入——華人文化、中産危機、老齡化、父母教育缺失等等,使影片有一種不上不下、不明不白的割裂感,而且鏡頭語言又意外的有些過于“匠氣”,少了一點微妙的藝術感。

如果要評分的話,我會給《熱帶雨》打7.5分。最後的雨過天晴雖然有些刻意,但仍不失為一種人文關懷,且男女主的表演也給影片增色不少(楊雁雁真的好像俞飛鴻啊!都是非常端方大氣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