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人们在钢筋水泥中行走时总被各种事物缠绕。为生计发愁,被梦想折磨,因情感而困惑。而食物,就像是一剂治愈效果不太彻底的安慰剂,给脆弱的人们带来一丝及时的抚慰。在我看来,中国人的饮食都不是单纯的鸡鸭鱼肉。独特细腻的感情糅合日常却花样众多的烹饪手法,日常却不平凡,人生的滋味和饭菜的滋味便在餐桌上重合。

...

如果有饱含家的味道的菜肴,那无疑是感情最浓厚的一道。电影《饮食男女》开头便以老朱各式的煎,炒,焖,煮手法开始。鱼被麻利地开膛破肚,裹上面包糠成为诱人的炸物。五花肉肥瘦相宜,每一滴油都恰到好处。连配菜在手上自由飞舞,也占据菜肴的一席之地。让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就这样热腾腾地被端上餐桌,乍一看以为是李安在执导《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中国式的父亲和中国式的家庭借助氤氲的烟火气登场。

...

亲近和生疏

老朱是精通中国菜的厨师,他面临着退休,味觉退化,中年丧妻等问题。他有着三个女儿,但彼此却不通心意,唯一的交流是每周三晚的家庭聚餐。老朱是餐馆甚至是饮食届有名的人物,在退休之际依然被餐馆的经理请回去主持大局。然而老朱的味觉随着年纪的增长不断退化,烹调的菜肴也时好时坏。尽管老朱也意识到味觉的失灵,却还是执着地花大量时间在准备家宴上。

中年丧妻为老朱增添更多一丝落寞。也许中国式的父亲,总有那么些不善言辞。他们不像母亲,爱意和关心时刻表露,更多的是默默无语。沉默已是常态,偶尔的温声细语反而别扭。老朱总是在清晨用无比响亮的声音把女儿叫醒,提醒她们要去上学上班。本是一个父亲的关心和爱意,但这不恰当的方式却让女儿反感。

邻居梁伯母带着离异的女儿锦荣以及外孙女一起生活。老朱试图在锦荣女儿身上寻回或者说学习作为一个父亲应有的关心。得知由于锦荣不擅长烹饪,女儿的便当不美味。老朱便每天都变着花样为其准备热腾腾的菜,惹得锦荣女儿班上的同学都羡慕不已。对待别人家的女儿关怀备至,而自己家的亲人却无法敞开心扉。

...

多年的不理解,不交心慢慢演化成隔阂,本该温馨的家宴上也是充斥着尴尬和无语。每个人都没能把话讲完就被粗暴打断,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揣度别人心思,更是拒绝别人的关心。在这个母亲缺席多年的家庭,父亲的不善言辞,给父女之间甚至是姐妹之间的感情维系带来丝丝的不解风情。

满桌精致的饭菜没有抚慰人心,也没有消除隔阂。父亲实在太难开口向女儿们吐露心声,只能做着一桌又一桌的菜来安静地表达。

李安这样形容扮演父亲的郎雄:“他就是中国父亲。他也不要做什么,但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压力好像都扛在他身上,同时他的内在又自然流露出一种幽默感,就是‘形象’和‘气质’对味。”

老朱看向锦荣女儿上学离去时的眼神,担心,关爱,仿佛曾经也用这样的眼神看向过自己的女儿。但自己的女儿们齐齐坐在餐桌前时,有的只是无限的沉默和尴尬。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面前,却不知道我关心你了吧。面对自己的亲人时,所有的关心却会演化成欲言又止。明明很想打破距离,又只能用严厉和不解风情来掩饰。面对最爱的人,我们总有一点滑稽的情怯。

这就是李安镜头下的父亲。眼神像明明灭灭的灯光,欲言又止。时常炽热的光亮,像在期待些什么。但更多的时候在缓缓地熄灭,安静地不让人察觉。

...

逃离和挽留

小时候,我们都认为家是束缚,是枷锁。恨不得长大了就立刻逃脱出去。影片中的三个女儿各有性格,但都有同一个想法:想要逃离。

家人都认为大姐家珍因受情伤而不愿触碰爱情。但真相是家珍为了掩饰自己从未恋爱过的事实而撒的谎。长姐如母,家珍因母亲的缺席让大姐颇有一种殉道者的精神。认为自己不会嫁人,要尽自己的职责陪同父亲。其实大姐内心是想离开的,多年情感的缺失也使她非常渴望爱情。老朱最疼爱的也是最叛逆的二女儿嘉倩是第一个离开家的。当时就具有前卫意识的嘉倩,在工作和感情上游刃有余,然而投资失败,买房失败,感情诸多不顺让她不得不回到家这个避风港。小时候的嘉倩就想要待在厨房,做喜欢的菜肴,继承父亲的衣钵。父亲却以前程为理由,把嘉倩从厨房赶跑,这也是嘉倩想逃离的根源。小女儿是最乖巧听话的。但李安设置这个人物形象也很有意思。看似乖巧,实则在餐桌上非常懂得察言观色。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奋力追求自己的爱情。

很多人以为,逃离就能完全忘记。挣脱父亲这个沉重“枷锁”就能越飞越高。但我们永远是父亲荫蔽下的孩子,这个道理却也是很久之后才能体会。乖巧的家宁出乎意料未婚先孕,和富二代男友离开了。家珍也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在家宴中迫不及待介绍给大家,迫不及待结婚,离开家。

家倩分别和家珍,家宁道别,依依不舍。老朱在一旁沉默地撑着伞,没人知道在想什么,丝丝雨点都不能完全表达一个父亲此时的思绪。

...

父亲目送大女儿和小女儿离开,内敛的他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随着女儿们的身影越来越远,父亲眼里的光也像走远的车灯渐渐消失。祝福和挽留的话无法从父亲的口中说出,但眼神已说明:孩子,请你一切都好。中国传统的孝顺在这一段的表现很巧妙。女儿们没有放弃爱情,放弃追求,留在父亲身边。固执的个性似乎不符合孝顺这个含有百般滋味的词。李安在《推手》的幕后制作中说:我从不教他们孝顺,只教他们爱。只要爱我就好。

父亲对李安也是一个复杂的词语。打骂,教育,误解,关爱种种情绪都萦绕心间,成为李安电影常有的父亲主题。心中女儿所要的理解,关爱,其实是一种尊重。当老朱没有反对,阻挠女儿们的离开时,彼此也就读懂了各自对对方的那种深沉。充满人文气息的导演,给影片的女儿设置的逃离的剧情,给父亲设置的沉默片段,是家庭之间的和解,也是李安和父亲,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

情感与主题

“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我这一辈怎么做,也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集中全了才能下锅。”

说到家庭的悲欢和细碎,不得不提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而身为小津影迷的李安,也在《饮食男女》中加入了类似《秋刀鱼》一样的设定。不同于小津电影的悲凉感,李安为《饮食男女》设置的结局带了一些戏剧性的调侃和乐观的精神。

就在女儿们准备接受父亲和邻居梁伯母结为伴侣时,父亲却出乎意料宣布:他与梁伯母的女儿——大女儿的同学锦荣相爱了。原来之前影片中老朱对锦荣女儿的细心关照,还有一层原因是为了锦荣。这也是导演沉埋的伏笔。

...

李安是一个狡猾的家伙,他善于在观众不知觉中把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撕开给人们看。从《断背山》的禁忌之恋,到《喜宴》“性压抑的结果”,再到《饮食男女》。这一切,都无关对错,无从批判。孤独的心灵需要关爱,纯粹的人性需要得到最原始的表达。人生就像这电影中一样,氤氲饭菜中还有汹涌的人性欲望。

...

在女儿们找到幸福,彼此理解后,自己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女儿和父亲不应该禁锢在应有的条条框框中,而是需要互相尊重,彼此了解。父亲理解女儿们的离开,女儿也理解了父亲的孤独和无语。

一桌餐饭,不止填饱肚子,不止宽慰人心,更是人和人细水长流的自然流露。父亲和女儿紧握彼此的手,故事和情感又回到了餐桌上。

...

中国人讲究有始有终,从一个圆开始,从一个圆结束,情感的汇聚和家庭的百般滋味却永远不会结束。在各式的餐桌上,在各样的家庭中轮番上演。

紧握的手中,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