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们可能听过这首歌,如果从不新颖也从不过时,那就是民谣。

                                                                                 ——题记

我一直认为,一首好的主题曲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是在帷幕合上时,对情感的再度渲染;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

就像《昨日重现》之于《生命因你而动听》,《斯卡布罗集市》之于《毕业生》,《心之阴影》之于《这个杀手不太冷》,《永远同在》之于《千与千寻》。而这次,是《500英里》之于《醉乡民谣》。

最初听到《500英里》是在19年的冬天。当前奏响起时,我被这支歌中隐蔽的忧愁打动——是一种隐藏在流畅潇洒的歌词与旋律背后,不易捕捉的乡愁与失落。以此为契机,我了解了歌曲背后的电影《醉乡民谣》。

...

这是一部新时代的老电影。说它新,是因为上映于2013年,由新秀演员——“小赫本”凯瑞·穆丽根和奥斯卜·伊萨克等人参演。说它老,是因为这部电影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民谣全盛时期,民谣歌手的故事,采用了大量冷色系来营造出一种灰蒙蒙的古旧感,电影原声带也大量应用了古老的民谣元素。

《醉乡民谣》又名《知音梦里行》,它以音乐电影的常规套路,叙述了民谣音乐人勒维恩披荆斩棘、艰难悲苦的一生,忧伤的旋律贯串始终。

从片头的《Hang Me, Oh Hang Me》到片尾的《Farewell》,整部电影都沉浸在一种溢于言表的哀伤气氛中。

《醉乡民谣》于2013年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14年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第71届金球奖。豆瓣评分8.1分,9万多人参与评论,是一部较为小众的音乐电影。

...

努力追逐梦想的“鲱鱼群”


电影的开端,勒维恩在格林尼治村的小酒馆中演唱自己谱写的《绞死我啊,绞死我》。晦暗不明的灯光,混合着香烟与啤酒气味的空气,沉郁的唱腔,奠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

...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谣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代,涌现了一批知名民谣歌手。这是原本小众的民谣的光辉岁月,也是一段大浪淘沙的岁月。新的流量歌手占据了民谣圈的主导地位,而风格纯粹,不掺杂金钱味道的歌手却无处谋生。

可想而知,业余民谣歌手勒维恩的路途何其艰难。

在事业上,勒维恩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始终在追逐时代,却又落后于时代。

他极有创作天赋,谱写的歌词与伴奏简单而又细腻,以诗一般的歌声直击人心,又不过分张扬。曾经与老搭档麦基合作出过专辑,但因为本身名气缺乏,不具有被商业投资的潜力,几乎一张都没有卖出去。

...

勒维恩居无定所,穿梭在不同的街道与酒馆中,轮流在各个好友家借住。高芬笑称“只有在西城无处可去时,才会到东村。”

平日在朋友的酒馆“煤气灯”献唱为生,但又不满足微薄的“红包场”收入,决定前往芝加哥的“角之门”,企求一次在舞台上演出的机会。“角之门”的老板巴德·果斯曼听完他唱的《王后珍之死》后,果断对他说“在你身上我看不到钱”。

...

心灰意冷的勒维恩决定孤身返回家乡纽约,重新做回老本行——海员。

对于他而言,这既是回头路,也是新的开始。

然而上帝不仅关上了“音乐”的门,甚至顺手将“海员”的窗也堵死了。勒维恩在补齐海员协会的会费后,竟发现自己的海员执照已经丢失。

他焦思苦虑,辗转反侧,决定回到格林尼治村,继续他的音乐之旅。

命运之神似乎对他有偏见,将他一次又一次地摔入谷底,可是他依旧没有放弃对明天的期待。

酒吧驻唱拿不了多少钱,没关系,试试发专辑;专辑卖不出去,那就尝试开个人演唱会;“角之门”的老板看不上我,那就去当海员吧,先攒钱再说;海员执照丢了怎么办,那就继续唱歌吧,从头再来而已。

...

这或许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就算今天有多糟糕,过往有多狼狈,也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期望。

就像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那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还有一二特别不如意。谁不是一关接着一关闯过来的呢,风平浪静是短暂的,而狂风骤雨却是常态。不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你怎么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光明又在何方?

当烟雾封锁前程,当巨浪拍断枙杆,我们仍要握好手中的罗盘,继续追寻心中“美丽的鲱鱼群”。就像勒维恩为父亲写的《鲱鱼群》:

Come wind or calm or wintergale

无论是狂风大作,风平浪静还是寒风凛冽

Sweating or cold

汗流浃背还是寒冷彻骨

Growing up, growing old ordying

我慢慢成长,慢慢衰老,最终死去

As we hunted the bonnyshoals of herring

我们要去捕猎美丽的鲱鱼群

...

碧绿崎岖的路途


较于民谣上感情细腻,勒维恩在生活中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烂人”。

他住在朋友高芬的家,高芬和妻子不仅待他亲如兄弟,而且时常将他介绍给有一定地位的民谣乐人。可他不仅弄丢了高芬的猫,还搞砸了为他而准备的音乐晚宴;

勒维恩喜欢民谣人吉姆的女友珍,却又不敢当面表达,甚至让珍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

在AKRON有一个两岁多的私生子,但因不敢面对过去,一直没有与孩子的生母联系;

和照顾父亲的妹妹吵架,脱口而出“演艺圈外的都是在苟且偷生”,刺伤了一直规劝他的妹妹的心。因为这在妹妹看来,这是在讽刺父亲苟且偷生;

回到格林尼治村的酒馆后,对民谣女歌手出言不逊,砸了朋友的场。

这样的一个烂人,好运似乎与他绝缘:海员证丢失;所爱的人却憎恶自己;搭便车前往芝加哥途中,司机被警察带走,自己只好再另外搭车……勒维恩不断被现实打击,又将灾祸带给他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些怂的烂人,仍然有勇气卖掉房子,去当一名流浪歌手;在别离之前,向心爱的人表白;抛弃格林尼治村稳定的民谣生活,前往人生地不熟的芝加哥追求梦想。

人又不是咸鱼,总该有值得放手一搏的梦想。莫要贪图眼前的安逸,要勇于进行新的挑战。尽管为此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尽管旅途崎岖难行,但也要尝试。人生呀,就是不要怕辛苦与失败,过程远比结局更重要。肉体不是留着伺候的,而是用来遭罪的。

科恩兄弟用了大量细节,对勒维恩进行了内心描写和形象刻画,勒维恩的经历组成了影片中的明线,那么被勒维恩弄丢的猫,则是影片中的暗线。

...

在某一个清晨,勒维恩把猫不小心放了出去,找回猫时发觉自己被关在门外,且没有钥匙。勒维恩请求守门人同意将猫寄放在门房,守门人说自己要看管电梯,没有时间照看猫咪。无奈之下,勒维恩只好将猫带上了地铁,前往吉恩与珍的家。

...

为了将无处过夜自己,和暂时无法回到高芬身边的猫留在吉恩的家中,勒维恩与珍发生了争执。在度过艰难的一夜后,次日清晨猫又从吉恩家的窗台上溜走。

后来他在咖啡馆的门口,将一只与高芬的猫外形相近的猫,误认是自己遗失的猫。把猫送回去之后,被告知显然不是高芬的猫。因为高芬的猫是母的,而这一只是公的。

当勒维恩再度来到高芬的家中,准备就猫的问题向高芬道歉,竟意外得知高芬的猫又自己找回来了。

导演科恩兄弟借这只猫的遭遇暗示观众勒维恩的人生经历:得不到守门人和珍的待见,象征自己没有名声,得不到制片人的重视;被关在门外象征前途受阻;走失象征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把公猫和母猫弄混,象征自己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流浪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梦想;猫最终回到高芬家中,象征又回到了民谣世界中。

猫的名字“尤利西斯”也另有寓意:“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的书名。这部小说讲述了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同时也是希腊神话中,一位意志坚定的神。

...

勒维恩也一直在为自己的民谣生涯寻找一个精神寄托,在碧绿崎岖的旅途上,始终在向着太阳飞翔,永不停息。就像他在前往芝加哥途中,弹唱的那首《碧绿崎岖的路途》:

See that crow up in the sky

你看到天上的那只乌鸦了么?

He don't walk, he just fly…

它不需漫步,它仅需飞翔

He don’t walk, he don’t run

它不漫步也不奔跑

Keep on flapping to the sun

只需继续向着太阳扑打着翅膀

祝你好运


这部100多分钟的电影,没有宏大的制作与宏大的题材,只是以倒序+正序的方式,讲述了一位民谣乐人三五天内的故事。电影看上去平淡无奇,却充满绝妙的反讽、暗喻、黑色幽默。

而做为一部音乐类电影的自觉,这部电影的原声带同样优秀。

除了那首《拜托啦,肯尼迪先生》的背景设定在60年代初,风格轻快,令人忍俊不禁之外,其他歌曲风格或是沉抑,或是绝望,以民谣圈内非常典型的流浪和旅行为主题,无论放在当下,亦或在60年代都不算过时或者另类。

...

正如勒维恩所说:你们可能听过这首歌,如果从不新颖也从不过时,那就是民谣。

这些永不过时的民谣以“比兴”的方式,叙述了勒维恩的经历,带给观众心灵上的共鸣。电影结束后,那些悠远、哀伤的曲调仍在耳边反复回旋。

电影的开篇,勒维恩在那首风格暗黑的《吊死我啊,吊死我》中借歌言志,缅怀友人。

歌词中说“在世间我游走四方,在开普吉拉多和阿肯色州流浪”是指勒维恩常年流浪他乡;开头的“绞死我 哦 绞死我 我将不久于人世”,不仅是勒维恩对未来的无望,也在暗中呼应了影片中,老搭档麦基自杀的往事。

勒维恩在“角之门”动情地弹奏《王后珍之死》,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未能出世,一个两岁了却未见过一面。而这种浪漫的情怀却只得到了一句“在你身上看不到钱”。

歌词中亨利八世的王后珍难产是自己怀才不遇的象征。

...

而在酒吧“煤气灯”内,民谣人卓依、吉姆与珍演唱的主题曲《500英里》则是借游子离家远行,却生无分文,无法衣锦还乡的愧疚以映照勒维恩的际遇。可谓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旧空呤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除了贴合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原声带之外,影片中的黑色幽默与反讽同样别具一格。

电影中勒维恩和年迈的父亲相对无言,随后他弹起了那首八岁时写给父亲的歌——《鲱鱼群》。正当我以为被旋律和歌词打动的父亲要落泪的时,画面一转——父亲失禁了。

电影尾声勒维恩为了出气侮辱一位年长的民谣女歌手。也许对方同他一样,坚持民谣至今;也许是在时隔多年后,在家人的鼓励下重新走上舞台,但却成为一个失意者的出气筒……多么绝妙的讽刺!

影片的首尾如出一辙:勒维恩出言嘲讽女歌手,被女歌手的丈夫揍了一顿。只不过叙事方式不同,这组出其不意的情节安排,不仅出人意料,也给观影者留下了足够的悬念与思考。这正是导演科恩兄弟的魅力所在。

透过这些反讽、暗喻与黑色幽默,再加以贯串整个影片的原声带,流浪民谣歌手勒维恩的形象也更加鲜明复杂。通过人物短短几天的经历,也可以大致推断出勒维恩的生平际遇。

...

勒维恩背着吉他,怀揣着梦想四处流浪,如骑士般地在没有剑与魔法的乐坛,与恶魔和巫师战斗。反复咀嚼失败,却从未向现实低下头颅。勒维恩并不是成功者,但他虽败犹荣。

勒维恩的原型,在真实的民谣世界中比比皆是。他们以梦为马,行走天涯,经历过现实的痛击,但也能用怀着希冀眼神注视前方的道路。

这部电影是民谣人的真实写照,何尝又不是替每个普通的我们发声:总有人为了梦想锲而不舍,为了生活不遗余力。或许有的人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已登上高山欣赏日出,有的人依旧在城市底部奋力前行,不论结局如何,他们总归坚持下来了。在前往梦想这条道上,众生从来平等。

渺小如我们,也知道第一次不成功,那就再试第二次;A计划失败了,还有二十五个字母可以用。

尽管好运不常伴,我还是要祝愿我们每个人:好运永远同在。

但愿我们也如勒维恩的那首《祝你好运》一样,心中永远住着一位高大的爱人,失去了他生活便索然无味。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也要看一眼心中的爱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