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楼话心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富家小姐吉蒂为了逃离势利冷漠的家人,嫁给了细菌专家沃特·费恩,并跟随他一起来到正处于战乱时期的中国。

沃特沉闷古板的个性令吉蒂感到窒息,因此她很快便与风流倜傥的外交官查理·唐森成为一对情人。沃特发现了妻子的出轨,却一直隐忍不发。

直到有一天,沃特突然向吉蒂宣布,他将去支援一个霍乱重灾区,而吉蒂必须和他一起去,否则便以通奸的罪名告发吉蒂,并与她离婚。

为了保全颜面,吉蒂满心不愿的跟着沃特来到了偏远小山村梅谭府,那里正四处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起初,两人都心怀敌意,互相挑衅,但得知查理的真面目之后,吉蒂终于走出了虚假的爱情幻像,逐渐被周遭的事物触动,从而对日以继夜研究治病良方的丈夫改变了看法。

在沃特的影响下,吉蒂也开始到修道院照料孤儿,两人也最终重堕爱河。然而好景不长,沃特不幸染病去世,伤心的吉蒂回到英国,只身养育孩子,坚强而独立的生活下去。

...

image

看完《面纱》,始终没明白这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虽然有人说此乃象征掩藏人性之虚伪面纱,也有人说这是西方人眼中古老中国的神秘面纱,但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

后来才知道,在毛姆的原著小说中,修道院的嬷嬷曾告诉吉蒂,对于女人来说,“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在这种社会心理的作用下,吉蒂便开始追求那“华丽的面纱”,并认为女人本当如此。

也就是说,“面纱”实际上是指一种获取人们尊敬和爱戴的外在行为表现。然而,在电影里,这一情节被最大限度的淡化了,且人物个性和故事内容都与原著有了很大改变,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原名“面纱”,总觉得不太妥当。

在我看来,反倒是马尔克斯一部小说的书名——《爱在瘟疫蔓延时》与此片内容更加贴切。

将男女主人翁置于战乱、瘟疫、事故等天灾人祸中,以此彰显爱之真谛的做法并不少见,数得出的就有《卡萨布兰卡》、《英国病人》、《何处是我家》、《泰坦尼克号》等等。

而《面纱》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它不仅借战争和瘟疫弘扬了爱情的伟大,而且更是一次探索人性的心灵之旅。

刚来到梅潭府,沃特和吉蒂是互相仇恨的,在外界看来,他们是自愿来灾区救助的恩爱夫妻,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这是一次自杀式的复仇行为。

那个时候,两人的个性都存在着不能原谅的缺陷,吉蒂娇生惯养、轻浮无知,沃特心胸狭窄、冷漠刻板。两人的互相敌视使得影片前半部分张力十足,同时也为演员的才能展现提供了极佳舞台。

刚刚在小山村安顿下来时,吉蒂满怀恐惧的问,染上霍乱是否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痛苦折磨才会最终死亡,沃特只十分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其实也不是很长,只有三十六个小时而已。

这一细节里,爱德华·诺顿将冷淡无比的英国式礼貌以及对妻子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女主角娜奥米·沃茨饰演的吉蒂也毫不示弱,在一次晚餐中,她执意要吃没煮过的蔬菜,不惜冒着染上霍乱的危险对丈夫予以还击,其倔强的性格使一直占据上风的沃特也一时无所适从。

随着剧情的发展,瘟疫的唯一建设性意义逐渐表现出来,那便是对心灵的洗涤。在时刻都有死亡发生的非常境地,虚荣、怨恨都变得不再重要,唯一可贵的便是生命本身,以及对生命的拯救。

当吉蒂看到那个病死路边、瘦骨嶙峋的老人时,她的心第一次被震动了,她第一次认识到,除了浪漫爱情之外,世上还有许多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也第一次开始了解,沃特的所作所为才值得尊敬。

而对沃特来说,当初他的选择很难说是真的出于某种高尚的理想,大概很大程度只是为了报复妻子的出轨,但是,在日复一日直面死亡的过程中,他对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工作也更加不遗余力了。

于是,两个互相嫌恶的仇敌在死亡的威胁下重新走到了一起。

接下来,影片进入了美好浪漫的阶段,人物委婉含蓄的爱意、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以及朗朗那行云流水的钢琴配乐相互交织在一起,死亡阴影下的青山碧水,一叶翩舟竟是这般让人心醉。

虽然死神最终拆散了他们,但正如影片最后那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一样,既然曾经美丽过,就算它很快便枯萎凋零,又有什么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