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一直被很多人看作是励志片。我以前也有这种感觉,但再看一遍,忽然想到,或许我们都误会了。

阿甘传奇,串起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历史

影片开始,阿甘在公交车站的椅子上自述其过往的神奇经历。只是他一个人神神叨叨地说,也不管听众换了几波、信与不信。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的传奇与巧合:

阿甘从小就有点弱智,他能上小学,还是靠妈妈和校长私通才换来机会。

他小时候腿部受伤,打着支架,走不利索,歪歪扭扭的步子启示了住在他家的一个吉他歌手,在学习了他的舞步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猫王。

阿甘小时候经常受人欺负。受人欺负的时候,就只会跑。跑急了,居然把腿上的支架甩掉,成为一个优秀的跑步者,也成为橄榄球运动员。

在大学里,他加入全美明星队,受到肯尼迪接见过。在庆祝仪式上,他最开心的是吃东西。

他玩了五年足球,大学毕业,接着参军,去了越南战场,和一个喜欢捕虾的战士布巴成为好朋友。

阿甘所在的排遭遇伏击战,他为了救布巴,顺带一口气救了丹中尉等几个人,成为英雄,被总统授勋。

作为伤兵,他又学会了打乒乓球,成为乒乓球高手,参加了中美“乒乓球外交”的参与者,成为名人。

退伍后,他给体育用品公司做代言,得了一笔钱买了一条船,意外地成为捕虾大亨。

他的成功带动丧失生活信心的丹中尉,跟他一起成为有钱人,成为百万富翁。

...

阿甘对于生意不感兴趣,公司交给丹中尉打理,自己在家做除草工作。

他想念青梅竹马的玩伴詹妮。詹妮这时候也出现了。两个人在一起经历一夜情之后,詹妮却不告而别。

不知所措的阿甘开始了跑步,又成为了跑步名人。作为跑步名人,他还启发了好几个品牌的创意。

在他跑够了之后,又放弃了,自己回家。

这时候,他的女友詹妮邀请他去和自己汇合,就来到了开幕所处的地方。

故事接着发展下去。阿甘接回了詹妮和她独自养大的孩子。

两个人回到阿甘的家里,举办了婚礼,不久詹妮就(疑似aids病)死去了。

...

剩下阿甘自己抚养着那个孩子,那个孩子在上学的年龄,和阿甘一样,搭乘同一个司机开的校车去上学。

猫王、肯尼迪、越战、乒乓球外交、水门事件、暗杀总统,那个时代美国的大事件,都在阿甘这里以独特的哈哈镜的方式走了一遍。

事实上,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位美国作家的讽刺小说。小说以智商低下的阿甘的经历,串起上个世纪六〇、七〇、八〇年代美国社会的种种政治事件,以一种戏谑的姿态,调侃种种美国社会的丑态。

作者想说的是,这么多震惊世界的大事,你们以为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其实背后就是一个傻子搞起来的!

没想到拍成电影,居然成了个励志片,还排在豆瓣250第三名。讽刺、戏谑的成分大大降低了,而这种励志却显得有些搞笑。毕竟阿甘的经历不可复制,都是巧合构成。

幸运儿阿甘,不争而无与之争

阿甘的生活,充满了魔幻色彩,确实如他的母亲所说: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

...

阿甘从来不主动祈求什么。生活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生活夺走什么,他也毫不在乎,因为妈妈说过:“你得丢开往事,才能不断前行。”

随遇而安,他反而比别人过得都好,还顺带着成全他的好友们:他成为捕虾大亨,帮助了布巴战友的遗属,帮助了伤兵丹中尉。

总是在逃跑的詹妮,最后也是回到他的身边,安静地死去。

但是要记住一点:阿甘的一切,与努力无关,都是运气带来的。——或者说,都是作家和编剧安排的。

所以把阿甘当成励志偶像,实在是误读!

情种阿甘

阿甘最难得的,就是心志单纯。

电影的另一条主线是他和詹妮的感情。或许正是强化了这一条线索,弱化了原著讽刺的内容,所以总体上改变了阿甘故事的基调,成为一个含情脉脉的故事。

阿甘和同学、邻居詹妮第一次见面就成为好朋友,形影不离一起长大。

...

但在大学时期,想成为歌手的詹尼抛弃了阿甘,后来跟着流浪歌手跑了。

阿甘拙于表达,他虽然爱詹妮,但不会说漂亮话,所以詹妮只能十动然拒,发给他好人卡。

几次詹妮在约会、表演中受到骚扰,都是阿甘出手帮忙,却不合詹妮的心意,算是帮倒忙。

最后终于娶到了詹妮,詹妮却很快就去世了。

...

他的爱是真正单纯的,正因为单纯到极致,反而无法表达出来。

经历过人生的沧桑,詹妮明白,阿甘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

阿甘的故事,也充满了人生际遇的感慨。影片一开始,是一片羽毛在风中飘零,被阿甘捡起夹在书里。

影片最后的镜头,还是这根羽毛,被阿甘打开书本后,落在地上,继续随风而去。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样被命运的风轻轻吹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