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影院二刷了车v车,依然能感觉到热血沸腾。影院的音效让我更有那种身临其境看赛车比赛的错觉。我也终于把一刷之后语无伦次的流水账写完了,现在的我当然更平静,但我居然还是更喜欢刚一刷完头昏脑胀满心为Ken Miles叫冤时候写出来的东西。这部电影造了一个很好的梦,关于友谊,关于体育精神,关于理想与现实。

开头讲述了三个故事,三个人物的人生转折。

Shelby是一个因为身体原因退役的赛车手,在这之前他是美国唯一一个在Le Mans的24小时耐力赛上获胜的赛车手,他退役之后就去卖赛车了。Miles是一个退伍老兵,他也是从来没有拿过第二的赛车手,但他因为脾气太暴躁,没有什么赛车厂家愿意与他合作为他提供赛车,所以他很难参赛,甚至很难养活自己。在SCCA赛场上获胜后Miles发现自己赖以维生的修车厂破产了,他决定退役做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福特公司销量年年下降,公司老总亨利·福特二世决心要反转这个局面,一个高管李提出要学习法拉利的理念,要让“福特”的名字和胜利联系在一起,参与赛车竞技,在Le Mans上赢得冠军。意大利人把美国人狠狠的羞辱了一番,“二世”的自尊心受不了了,决定参战。

然后这三个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李去找了Shelby,因为Shelby是唯一一个赢过Le Mans的美国人;Shelby去找了Ken,因为Ken是她的好朋友,也是他认识的最优秀的赛车手。但Ken最开始完全不愿意,不说这件事的可能性到底有多高,只说他认为福特这样的公司不会让Shelby和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那个公司的高管一定是会表面笑嘻嘻,背地里把你往死里搞的。就像发布会上,“团队合作”,多美好的字眼。

Ken不想淌这混水,但Shelby开着拉风的跑车去他家找他,带他去看赛车雏形。这时的Ken已经远离赛车生涯有几个月了,他摸上赛车时,一部分的他又活了。他在赛道上疯狂地开,然后吐槽这个车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于是他制作赛车的一天200美金的生活就开始了。

勒芒比赛的准备目前来看是顺利的,当然赛车测试会遇到各种的困难,但这些都被一一解决了。大部分观众(我)是听不懂这些术语的,于是在紧凑的制作情节中,我们只需要知道,1. 这很难;2. 他们很nb就是了。

这时候另一条线的戏剧冲突开始增强了。前面Ken和Shelby关于福特公司的谈话是一个铺垫,“团队合作”和Ken听到“亨利福特”时的眼神也是铺垫,然后到了影片的这个时候,这种冲突开始加强了。

Shelby和公司高管出现了矛盾,公司高管坚决不让Ken参赛,因为这个人太“纯粹”——他只在乎赛车,只在乎自己的输赢,而完全不会在媒体前面说话,脾气还那么冲。于是公司希望Ken不要去法国参赛。第二天在Shelby的车厂,其他几位赛车手都去填了签证申请表,而Ken却没有,Shelby和他说了这件事之后Christian演的实在是太好了,就是他张嘴了两次没有说话,然后他站起来,转身,做他“应该”做的事。

结果当然是输了,然后开启了第二阶段。亨利福特给了Shelby最大的权力,于是我们想,苦尽甘来了,不是吗?或许没有,但这一段是很轻松的一段,(比如马达和芭乐菜鸡互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大概会怎样,看进度条也知道该苦尽甘来,缺席的英雄拯救全世界了。

但并没有苦尽甘来,这不是迪士尼的童话(thk god),一方面在接近比赛的时候,高管层又出了问题,之前被Ken羞辱过的高管变成了最大负责人,坚决不让Ken参赛,而在高管勾心斗角的时候,Ken在测试赛车,发现刹车系统有问题,出现了事故,发生了爆炸。爆炸的确会让人隐隐不安,但这次高管的勾心斗角看似并没有上次那么令人不安,因为Shelby接到了报信,“足智多谋”的他安慰Ken,也说服观众,他会解决的。

然后这个解决方法我真的是爱了。

戴通纳耐力赛算是一个小高潮,毕竟是勒芒耐力赛的预热。“纯粹的赛车”和“管理层”的冲突出现地越来越频繁了,不只是直接的对峙,更多的还是“做的人”和“吹的人”之间的镜头切换和对比。Ken和Shelby全心全意地在考虑赛车,而那位高管在观赛区侃侃而谈,接受“荣誉”。剧情上的冲突直接体现在高管不让Ken开到6000转以上,说什么这是耐力赛这样太废车,而Ken和Shelby相信这辆车,在最后一圈时Ken开上了7000转,反败为胜,高管非常不开心,福特老总在线爆粗。

第一次在家看的时候我对于亨利福特“SOB”的理解是他很生气,最起码是upset,对于Ken夺冠这个事实。第二次在影院看的时候突然觉得这句SOB好像没有那么负面的情感,就是,“靠”。

这个时候无论是比赛的冲突还是赛车与管理层的冲突都已经展现的很全面了,所以观众(我)会更期待后面勒芒,一个已经酝酿了这么久的比赛,究竟会是什么样的。

Le Mans的开局并不是很顺利,Ken的车门出现了问题关不上,然后被暴捶搞定(这是真事)。所以一上来Ken就处于劣势,这就直接把戴通纳赛后的喜悦和轻松拉回了现实。

在雨中Ken和法拉利追上了平局,两个人在僵持的时候,可惜Ken的刹车出现了问题,又被落下了。雨中的场面真的好看,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速度和危险,而且夜晚的光也很好,增加了紧张的气氛。整个晚上我也很喜欢几个小细节,一个是Shelby偷计时器和扔螺母,完美体现“We are nastier”;还有一个是换刹车系统时这俩人和裁判吵架,气势汹汹的Ken被Shelby顺毛然后躲在霸气开麦的Shelby身后狐假虎威。

换好刹车之后Ken继续追,这次他需要追两圈才能追上。这段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了。

第二次在影院看这段的时候我依然十分激动,因为影院的音效实在是太好(毕竟音效拿奖了),哪怕知道他是怎么超车的,我还是热血沸腾,在他第一次超车之后险些在影院欢呼出声。第二次的时候反而没有那么激动,可能是激动劲过了,或者是想起来发生什么了。我第一次看到法拉利那个车废了的时候还是很开心地鼓掌了,就像是球场上对手投了个三不沾而我喊了一声“好球”。

Ken在之后的领先就毫无悬念了,而另一条故事线的冲突却没有因为比赛冲突的停止而停止。

反派Leo又一次“出谋划策”,想让三辆福特同时冲过终点线。在平时来说,你跟我说这是为了“团队精神”,“最大的利益”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我是能接受的,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人与人就是这样的,像Lee说的,这是一个几万人共同和谐运作出来的结果。但事实就是,这部电影塑造出了一个纯粹的赛车手Ken,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展现这是一个多么追求完美的人,并且多次用极其激烈的比赛现场感染观众,在这个时候,它已经为观众打造出一个梦境,一个有着纯粹的体育精神的梦境。

所以说这些“真实”而丑恶的存在就成了破坏梦境的元凶。Leo这个角色放在生活中绝对不会称得上是一个反派,他就是一个所谓的“精英”,但在一个成功的美梦里,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派。

Ken到最后决定减速的那个镜头我觉得拍的很好,事实上,整部电影里每次在最快的车速下拍摄Ken的特写,并把嘈杂的环境音减弱,增强Ken的心跳的时候我都很喜欢。我感受到了那种“当你车速很快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慢”的感觉。看着Ken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我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看按照剧情发展一个难以相处的男主人公“成长”了;另一方面,noooooooo,他为什么妥协了。

结局很令人难受,Ken没有在那年拿下三连冠,而他并没有机会再去冲击这样的荣誉,没多久后就死在了赛道上。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在想,导演这么设置情节太强行了吧,后来才知道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当然我后来也知道了三辆福特并没有一起冲过终点线,某位大兄弟甚至在最后踩了油门。没必要,是真的没必要。

后面就是煽情啦,确实很感慨,天妒英才。导演和演员在感慨这些赛车手的经历,也在感叹自己在电影工业的经历。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很完整,很刺激的剧情片,而且Christian Bale演的真的太好了!!(嗷嗷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