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晴柔。有一本书,或者电影,相信你们在数年前都已经看过,那就是《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有多火?五届亚马逊蝉联第一,火遍了全世界。
我一开始很好奇,这本书或者电影,有什么好看的,于是一个晚上拿出来看,结果彻夜无眠,痛哭流涕。

1
电影和书籍的剧情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我完全可以按照电影的剧情来讲述。
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发生在至今都有战乱的国家——阿富汗。在阿富汗这个杂乱、社会阶层固化、封建礼数束缚的大前提下,生活着一群人。
我们的主角阿米尔,就生活在阿富汗这个国家,但是幸运的是,他的家境优越、衣食无忧,父母开明,环境优雅。他家很有钱,有钱到什么地步?他们家里有保姆、有司机,就连阿米尔本人,都有仆人。
那个仆人,叫做哈桑。
不仅仅是因为金钱的多寡,决定了卡米尔和哈桑的地步,也因为种姓制度。卡米尔是普什图人,是尊贵的姓氏,哈桑是哈拉扎人,是卑微的姓氏——因此两者一主一仆的关系是不可逆的。
哈桑也打从心底里接受这个仆人的身份,毕竟他的爸爸就给阿米尔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忠实的仆人。
故事就从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时期讲起,童年时期的他们是最好的玩伴,经常在一起斗风筝,每次当阿米尔的风筝坠落的时候,哈桑就会跑去捡风筝。
哈桑是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忠实的仆人,不仅愿意千千万万遍,为阿米尔捡风筝,甚至就连阿米尔命令他吃土,他也会遵循。
明明都是人,哈桑却卑微到这种程度,哈米尔看到也会心中难受。他虽然是主人的身份,但内心开明,不信奉尊卑制度。
但是由于他的懦弱,他也不敢打破这个制度。
转折发生在1975年,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

但在哈桑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强暴了哈桑。
在他强暴哈桑的时候,被阿米尔看到了。
他本来可以出面救下哈桑,但是怯懦的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
他假装没有看见,默默地离开了。
这个懦弱的阿米尔,无法忍受自己的懦弱,他不停地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出面救下哈桑。
他很想跟哈桑道歉,但是一看到哈桑的脸,就想起了自己那天的懦弱行径——赶走哈桑,他才能摆脱良心的责怪。
于是,无法面对哈桑的卡米尔,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严词拒绝后,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
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阿里和哈桑不顾爸爸的反对搬到了哈扎拉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而卡米尔试图说服自己,心安理得的去生活。
他确实心安理得地生活了好几年。
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斯坦,1981年爸爸带着他逃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后来他又迁到美国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居住。
并在美国上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还在圣何塞的跳蚤市场认识了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并和她结婚。
卡米尔的生活看起来一帆风顺,毫无波折。
但这个时候,良心却隐隐作痛。

哈桑,这个梦里折磨他的人,在遥远的阿富汗呼唤着他。卡米尔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在生活中历练,逐渐变得坚强的卡米尔,想回阿富汗面对自己当初的懦弱了。
杀死懦弱,从寻找哈桑开始。于是,卡米尔踏上了回阿富汗的道路。
阿富汗和美国,一个地狱,一个天堂,数年前如此,数年后还是如此。回到了祖国的卡米尔,从一个旧人那里,知道了哈桑这些年的遭遇:
哈桑长大后,早早娶了一个妻子,谈不上爱,但足以过生活。哈桑和他的妻子一起回到喀布尔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哈桑还有了一个儿子索拉博。
然而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强占了这个房子,还因为种族歧视当街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进了孤儿院。
这就是哈桑的遭遇。阿米尔知道后扼腕叹息,但是不打算去孤儿院接索拉博,于是,旧人告诉卡米尔——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
也就是说:
卡米尔和哈桑根本不是什么主仆关系,而是兄弟关系。
得知真相的卡米尔毅然决然地去接索拉博,但是遭遇了战争,两个人生死与共,逃出了这个充满战乱的国家,但是即便历尽艰辛取得了美国签证回到了美国,索拉博也因为恐惧而变得敏感、害怕、懦弱。
卡米尔努力想要靠近他的心灵,他却害怕地躲开了。
卡米尔想到了一个办法:追风筝。
于是带着索拉博来到了公园,教他玩风筝。在这个过程中,索拉博的脸上,逐渐绽放了笑容……

3
以上就是《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看完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两个转折点。
首先是强暴。
哈桑被强暴,卡米尔要付百分之九十九的责任,因为哈桑是为了拿回卡米尔的风筝,才接受了别人的强暴。
哈桑为了卡米尔,愿意吃下泥土,愿意被人强暴,愿意忍受屈辱,但是反观卡米尔,懦弱、无情,令人愤怒。
其次是回阿富汗。
回到阿富汗,是卡米尔救赎的过程,也是主角逐渐开始面对自己懦弱的一面的序章。
从决定回到阿富汗开始,卡米尔就不再是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哭,只会眼睁睁地看着哈桑受苦的卡米尔了。
但是遗憾的是:哈桑的结局已经被写定了,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哈桑就被剥夺了一切人权。
卡米尔和哈桑之间,处处充满了封建礼教下,主仆的对决:
阿米尔各种捣乱,出各种馊主意恶作剧,回到家被父亲打骂。
哈桑从来都只知道低头认错,从来没有出卖过卡米尔。
阿米尔污蔑他偷盗,要赶他出家门,哈桑知道是卡米尔做的,但是还是选择了承认。
哈桑唯一一次的勇敢,是为了少爷卡米尔挺身而出……
但是即便全心全意对待少爷又怎样,人心换不来人心,不是我对你好,你就会对我好。
封建制度下的尊卑,决定着一切事物的走向,也决定了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命运。

4
我说实话,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的文笔非常巧妙——他似乎并没有文笔,但是这就是最好的文笔。
像是演戏,但是完全让你看不出这是在演戏的演员一样,我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发现任何文学、修辞的痕迹。
我只看到了一个故事,和一颗想要讲述这个故事的心。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把胡塞尼当作我的男神的原因,我实在是太喜欢这种文风了,根本不需要我费力去阅读,是故事、文字在吸引着我阅读,估计这个时候谁出来出一句:快来吃炸鸡!我都会特别厌烦地走开,因为只想知道接下来的情节。
但是即便胡塞尼是我的男神,我也不得不说:我对这样的小说,人物充满感激、怜悯,但我不赞同,我仍旧有反对意见。
而且,我觉得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并不感动,反而只觉得厌恶。
凭什么要为你千千万万遍?大家都是人,不应该提倡或者升华任何人的付出。当你把哈桑的付出当作感动来看待的时候,你在潜意识里边已经认同了所谓的尊卑秩序。
我不感动,是因为我没把自己带入到主角卡米尔的角色,而是把自己代入到哈桑的角色中。
我不愿意,为任何人,千千万万遍。
更不愿意,让任何人为之感动——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如同我们把母亲和伟大两个词语挂钩一样,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歌颂母亲的伟大,那么那一天,一定是全体女性的忌日。
因为伟大、感动就意味着不平等的付出。
人与人,平等对话,平等交换资源,是不存在伟大,感动的。
你辛辛苦苦赚了一辈子的钱一分都不花,全部给我花,我才会感动。
感动本身,就是一种低质量的情感体验,除非是互相感动。
在这部电影里,“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许多少男少女,但我希望,这些少男少女成为哈桑,而不是幻想成为卡米尔。
这一点是我对全片唯一存在的质疑,但是抛开这种不适合放到电影里去谈的价值观之外,整个电影的还原程度非常高。
整本书非常精彩。
看这本书,也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良心对决的过程。更是自己亲眼看到自己的懦弱在现实面前无处遁形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应该主动看看这本书,甚至包括胡塞尼三部曲的其他作品,看看远离文明、和平的国度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不可逆转的悲剧。
否则你无法明白自己的懦弱,都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愿意放弃自私,就代表着她真正地远离了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