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日,微博和朋友圈彻底沦陷,大家都在振臂高呼两件事,一是双十一,二是小丑。
在狂欢的背后,使人们进入到了一种极尽宣泄的状态之中,看《小丑》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自我良知的沉思,或者说,我们到底为什么看《小丑》?
只是因为它好看?是的,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它不需要任何人来评判它的好或不好,或许你并不觉得它是一部神作,甚至被吹嘘过头,但吹嘘的背后,是一种野蛮的现象,人们心中对于好奇的事物总想一探究竟,当《小丑》还在拍摄阶段,数段路透的视频就已经引爆了人们的期待,这又回到了最中心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想要看《小丑》?
《小丑》是谁?它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了DC漫画最受欢迎的反派人物,它的反人类、反社会预示着哥谭市文明的消亡,蝙蝠侠拼命拯救,也始终逃脱不了小丑的心理游戏。
可以说它是漫画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打败过超级英雄的反派人物。而它的出现,也让所有观众痴迷而狂热,似乎在人们的拥护声中,他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个“符号标记”。
于是,我们看到了克里斯托夫·诺兰和希斯·莱杰让这个角色彻底失控于《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之中,也正式燃烧了DC的野心,他们一定要拍摄一部独立的《小丑》,设置在DCEU之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而非马丁·斯科塞斯口中的主题乐园。
而当《小丑》正式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高奖项后,影迷们就开始疯狂的在寻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深浅并不能满足大家对《小丑》的集体膜拜,尤其在中国地区,《小丑》不会上映,与此同时,美国接连打破票房记录的新闻和《小丑》的反面影响接踵而至,真的有人模仿着小丑实行着暴力和暴动的行为,而中国观众更为感同身受,他们甚至声称:在香港看《小丑》真的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社会的消极属性在逐渐崛起,人类的文明意识在逐渐被消除,《小丑》的舞台中央,是一次次和现实做抵抗未遂的华丽悲歌。
我们看《小丑》,却不再那么纯粹,当它与现实对接时,人人都应该有潜在的危机意识,因为它现在正发生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使我们浑身颤栗。
01 小丑为王
关于小丑,人们是这么形容的,它本是马戏团的一个丑角,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笑和乐趣,但它的面具之下,可能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
DC的形象里,小丑几乎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欲望,红色也代表着死亡,血色的浪漫正在它的脸上勾勒出一种隐藏的悲怆。
这个人物,首先它得是悲怆的。在《小丑》之中,它的成长史和内心活动被真实放大了,相较于以往的小丑,它变得立体而不再模糊了。
一个期望成为单口喜剧演员的底层人物,为人们日复一日上演着自己的滑稽动作和麻木的笑容。她的妈妈告诉他:你要一直保持微笑。
在富人垄断经济、贫富差距过于明显、阶层问题不断滋生的哥谭市,人们人心惶惶,更要努力地维持现状。
小丑只是最不起眼的一处荒草,那些暴力的年轻人抢走他的广告牌,对他拳打脚踢,那时他只感觉到自己的卑微,也从不反抗。
导演从最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到了一种社会本真的面目中,小丑是映衬着环境而存在的。
整个哥谭市就像一个病毒,人人都是病原体,行走在垃圾横飞,潮湿阴冷,黑暗无边的街巷中,底层的人们如蝼蚁般活着,只是为了找寻到自己的一点希望,给自己一些活下去的动力。
我们的内心认同感极大程度地产生了偏斜,这无疑是一个古典式的悲剧人物,他值得同情,也更值得去描述。
在小丑还未成王的途中,他是社会体制下的一个牺牲品,正如他自己而言,这句话在片中出现了两次,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我希望我的死去比活着更有价值。
02 存在与毁灭
《小丑》蕴含着很多哲学的拷问,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斩获艺术大奖的原因。我们把小丑看做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可能是小丑,他每日都在饱受身心的折磨,却无力抗争。
对既定的现实生存毫无挣扎,内心那一片净土总会在濒临崩溃时消失,他渴望站在喜欢的脱口秀节目中为大家表演,于是努力地挖掘人们对于笑话的反应,他看到地铁上那些酒醉的中层阶级放肆调戏着女人,神经质地苦笑令人心痛,他本想告诉那些人自己得了一种笑了就停不下来的怪病,却引火上身,再次遭到嘲讽和打骂。
这一次,他没有再容忍,而是掏出了那把防身的枪,对准了社会的中心点,引起了大众的舆论,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安全感,内心得到了自由的释放后,他躲在了公共厕所跳起了优雅而病态的舞蹈。
电影采用了大量室内弱光和局部特写镜头来反应人物行为的转变,透过行为和环境来凸显人物的内心挣扎,不似以往漫画电影那般直接而粗暴,反而克制的在讲述一段成长史。
这本身就打破了人们对于漫画电影边界的认知,就像小丑游走在社会的边缘,他癫狂的笑声隐藏着莫大的悲哀和痛苦。
而当他从母亲的信中得知自己的父亲是哥谭市最有名的富豪时,他内心的不甘再一次喷涌而出,但事实的真相却并非如此,韦恩告诉他他母亲有严重的妄想和自恋症,他不信,跑去了精神病院找到了母亲的病史,一切的转折,从那一刻,开始萌生。
这也是小丑为什么会如此疯魔的原因,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具谎言之躯时,心灵的重创和存在的价值遭到了挑衅,他的极端衍变只因为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奴性和谎言之中。
这时候,他的心已死,报复和欲望吞噬了他的良知,于是他杀死了母亲,杀死了同事,更杀死了过去的自己。
毁灭只在一瞬间,存在却是永恒的,这样的小丑,让我们感到悲哀至极。
03 一首华丽的咏叹调
我把《小丑》比喻成一首华丽、复古而悲怆的咏叹调,抛开对电影的看法,它赤裸裸地坦诉了人心的善恶和社会的原罪。
影像之内,是小丑的“疯”“魔”“狂”“哀”,所有的支配都浑然天成,毫无保留,真实可信。
小丑是加缪笔下野蛮和荒诞的杂草,游离在悬崖边缘,破除了本色的障碍,也屹立在社会的中心地带,宣告着存在的定论正把这部电影推向文明的边界。
这其实需要我们理性去看待,我们在《小丑》中得到的影响一定是负面而沉醉的。
光明从未真正降临过在他身上,就算有,或许也是他的妄想,他妄想隔壁的女人爱上他,妄想脱口秀主持人喜欢他,但真正让他获得赞赏的,不是他的喜剧表演,而是人们对他的嘲讽。
底层阶级的人们视他为英雄,他做了人们不敢做的事,用暴力来消除社会腐朽的体制。他的存在价值在那一刻生了根,他明白了自己的某种诡异使命,所以盛装出席脱口秀,在直播的中途杀害了他最喜爱的主持人。
电影的描述很丰满,没有局限于简单的人物轨迹,而是把环境当做背景板,把人物放置其中,令我们自己去探寻真理。
小丑跳了五次舞,在神乎其神的配乐下,他沉迷在自己的舞动中,房间、厕所、阶梯、节目、警车,这五个环境点营造了一种私密转为公共的放大感和连接感。
最后他泯然一笑,站在警车上,那些拥护他的人视他为“上帝和恶魔”本身,他把血涂满自己的嘴唇,用纯真的笑颜来面对这个世界,用摧残般的舞动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意志。
小丑为王的那一天,是哥谭市看似暗黑,却也无限光明的一天。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人人都有阴暗的一面,但仍然有人站在光明下仰望”
“我们跌倒是为了学会站起来”
这几句话是出自于《哈利·波特》和《蝙蝠侠前传》系列的台词,现在我们依然受用。
《小丑》的现实意义更是教会我们如何抉择,这是本片的立意点,并非我们瞻仰和歌功颂德的精神符号,全世界都有暴动不安,或香港,或伦敦,或加州,或叙利亚……
电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也是文明的窗口,却不是我们得以效仿的精神源泉。
我们狂热于《小丑》是它改变了我们对于漫画电影的认知和需求,它的好是毋庸置疑的,文本到主题,刻画到叙述,所有的一切都烙上了沉重的印记,连同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也是伟大、跨时代和无与伦比的,他让我彻底忘了希斯·莱杰的存在,一人一小丑,一魔一哥谭。
但我们始终不应悲叹,因为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