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写信也不错。

对于岩井俊二导演,只了解她的代表作《情书》,仅此而已。而看本片的“动力”来自于近期对张子枫有很大的兴趣!此片恰好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遂作为“补片单”看之。看完以后,回味了很久,我以为这部日式文艺片在大连、上海拍得很好!并没有出现《深夜食堂》这种日式IP强行中国化的严重水土不服。

实话说,我是个很喜欢文艺片的普通观众。曾经一度沉迷于王家卫的标志性镜头以及对白(特别是《重庆森林》,大一时恨不得一天看一遍!)。但是随着《摆渡人》的出现,我似乎越来越看不懂王家卫了。鄙人才疏学浅,不配欣赏过于高深的片子,只求能看懂(个大概)、有共鸣就行了。总感觉有些文艺片的角色们生活的地方和我不是在同一个星球……好在这部日本导演操刀的华语文艺片讲述的内容还算是通俗易懂,而且剧情地也在我的家乡,这也让我对于片中很多的元素、经历、内容有种亲切感。

殡仪馆

...
东北的街道

...
邮筒

...
上海

讲回电影的内容,本片大致讲述的也就是几个孩子与长辈共同探索爱情往事的故事。他喜欢她姐姐,她喜欢他,他和她姐姐没能在一起,她姐姐去世了,只留下他在牵挂她;简单易懂,不会脱离现实生活。

...

...

...

...

尽管我一直没get到周迅的美丽,但她在此片中的演技我是很佩服的!在同学会上欲言又止的尴尬、回到家中和丈夫的争执、和自己喜欢过的男生通信……每一件事上不同的表现都拿捏的很准确。因为我在生活中仍保持写信/邮件的习惯,所以对于片中出现的写信、拆信、读信的镜头也是深有体会!“试着写信也不错”,这一句对白看似轻描淡写却也写出了我之所以坚持写信的心声。不是为了故作深沉,也不是为了硬装文艺青年,最初的出发点很简单——我发现上大学以后提笔忘字了……上大学以后有个足够的时间玩手机,可是当我完成课后作业时,竟然发现自己忘了很多常用字。我想了一会儿,总不能以后只会打字吧?再看看自己的字迹,也越发潦草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于是就决定再捡起笔写字。我和家人约定,一个月写一封信寄往家中;家人们也尽力配合,一个月回一次。有趣的是,这个习惯被坚持了下来,从大一到毕业,就这么写了下去。时间久了,家人们会把各自想对我说的分别写在信纸上,最后塞进一个信封中寄给我,所以每次收到信都是塞得满满当当的。通过书信,我和家里人修复了中学时期产生的情感裂缝,而父母有时候对我、对家中有些事产生的不同看法也可以分别与我私下交流,不必急于在电话、微信中讲出个结论。另外,在学校时,同几位同学建立了一种“见面可以聊,书信也可以,别加QQ、微信”的关系,就这样,“笔友”成了我的社交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让我的社交更加轻松,因为不用担心加微信会变得日渐冷淡……如同影片中的之华与尹川,倘若两个人在微信上每天balabala聊得个热火朝天,那还会不会有之后的交集?不一定吧,若不是这个神秘感,怕是早就删好友了。所以,在社交软件越来越“无间道”的21世纪,这份神秘感对于有心里话的人来说,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

...

...

...

...

...

...
这太日式了

...
心疼ing

当然了,除此之外,其他角色也不是没有特点。由张子枫饰演的儿时之华与周迅饰演的成年之华衔接的很妙;邓恩熙把之南的青春、忧郁也表现的很自然;吴彦姝饰演的之华婆婆用一段老年温情让片中的冬天多了一些温暖……不过胡歌饰演的张超,我个人觉得很是出戏,而且张超那个角色真的可以有那种自省能力?还有杜江的那个角色,难道没有暴力倾向?他才是更像张超,好伐?!当然,我是不知道导演是咋安排的……

...
本片第一大败笔!

...

在短评区看到的这条评论很是让我心动,这也让我把2021年的第一封信果断寄了出去!在信纸上写下了“你好”,我觉得有情/缘人,还是有话说的。

...

...
对对对,面对就是喽!

...
谢天谢地没有“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