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重温了原著来看电影。
如果单看电影,许鞍华这部《倾城之恋》还算尚可,是那种讨喜的、苦尽甘来的爱情故事;然而作为原著改编电影来看,未免要教张迷失望。

电影情节基本忠于原著,只在香港战役之后做了较大增删。然而电影对于情节的呈现浮于表面,原著中许多物像意象没有拍出来,氛围渲染得不够;封建旧式家庭的压迫和男女主勾心斗角也不明显。白流苏想要摆脱旧家庭的约束,找一张“长期饭票”还能看出,范柳原的算计则几乎没有显露。原著中流苏算不过范柳原,败得彻底,后来二人因为战事而真的生情,继而结婚,流苏竟是胜了,这才教人唏嘘!电影舍弃了原著中世事无常的讽刺意味,落了下乘……

好多人对女主缪骞人的长相颇有微词,也不怪他们刻薄。这不单是影响了观影的趣味,更重要的是,白流苏不够美,故事就立不起来:
第一、先看流苏的背景,流苏生在封闭保守的旧式大家庭。丈夫很不好,离了。回娘家又让兄嫂败光了钱,寄人篱下、处处受气。家里人想她走,回前夫家,或者给死了老婆有五个孩子的人做续弦。(都不是什么好的)
徐太太告诉流苏“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放着你这样好的人才,二十八也不算什么”(可见流苏长得相当好)。也就在这天,兄嫂终于当面直言嫌弃她,流苏知道家里住不得了。两方面的推动,才使流苏动了心思,在妹妹同范柳原相亲时抢了风头。“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的这一口恶气。”何以流苏敢拿淑女的声名冒险?原著中有这么一段:
“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对着镜子这一表演,那胡琴听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琴瑟奏着幽沉的庙堂舞曲。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

因为她确信了自己是美的,容颜仍在是流苏敢冒险的原因,是她唯一的依仗。尤其是那“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她是要借着美貌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电影里也有这段,可是缪骞人的脸,配不上流苏这份底气,少了那决绝的意味。看起来只是寡妇为了再嫁而在镜前摆弄自己。

第二、范柳原看上流苏,一方面是因为美;另一方面,32岁的范柳原在国外长到24岁才回国,见惯了异国风情和新式洋派女性,想要回归传统,为流苏旧式女性的气质倾倒。可是流苏看透了:“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真正旧式女性该像白公馆其他女人那样,老实本分、不跳舞、不出门交际、不抛头露面。流苏主动表现自己,在她们眼中已属放荡。
缪骞人身材完全是古典的那一类,长相清秀寡淡甚至带点苦相,旧式的气质十足。但是过于木讷,呆板、腼腆、拘谨,像旧式家庭里纯粹老实本分的女人,欲迎还拒变成了半推半就,没有原著中流苏那种豁出去的张扬、卖弄和挑逗性。绝不是范柳原会看中的人。

男主的选角是好的,范柳原是私生子,孤身流落英伦,很吃过一些苦才获得继承权,后来又往放浪的路上走,不肯成家,“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度”,周润发长相粗犷又不失风流气度,是很恰当的。然而电影未免把他塑造得太好了一点,变成求真情的君子了。原著中的范柳原喜爱流苏的旧式气质,但不见得有几分真心,他清楚,流苏也没有真心。那几句流传甚广的“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你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你就是医我的药”,前者是放浪的托词,后者是高级的调情,都是范柳原的恋爱游戏!流苏起初疑惑为何两人独处,他便斯文,当着人,却要放肆。及至流苏发现,拿他们当做夫妇的人很多很多,她才
“蓦地里悟到他这人多么恶毒。他有意当著人做出亲狎的神气,使她没法可证明他们没有发生关系。她势成骑虎,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然而她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够自私,够高明,还有点阴!但是电影里是看不出来的。

流苏灰溜溜回了家,平白与范柳原同居一月而没钱没名分,淑女的声名果然坏了。之后,柳原再让她去,她也不能不依。到此时,范柳原已经拿定了她,这一次,他才真的与流苏发生关系。

故事本该到这里就完了,流苏惨败,失了身份(反复强调身份,是因为流苏的家庭虽然没落,到底还是所谓诗礼之家的望族,重体面),又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她当了情妇,要往姨太太的路上走了,当真前功尽弃、万劫不复,连给人家做续弦这一类的资格也没有了。
结果,香港陷落,两人在战火中生出真情,竟结了婚。流苏机关算尽而落败,却因战事翻转,不可谓不讽刺!原著末了还要来一句“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更落实了前文的恋爱全是把戏!婚后的柳原依然是个浪子。“怅惘”表明流苏安心做了妻,但对先前的恋爱、调情还是有所留恋的。迂回往复,是很高明、细腻的描写。电影结尾略去了这一段,停留在二人幸福相爱,婚后流苏得意一笑,求仁得仁,立意就浅多了。

电影只拍了明面上的情节,而暗里的机锋全无。在不懂原文的人眼里,两人的心理变化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大约摸是被娘家嫌弃的寡妇想找阔人结婚,阔人看穿意图,不肯,最后战事催生爱意,终于结婚。就,完啦……

此外,电影拍得粗糙,配不上原著的阔气和苍凉。再一想,是80s的香港电影,情有可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