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衆妓女為主題的電影裡,《花宵道中》委實表現平平,節湊慢,情節淡,溫吞而沒有波瀾,隻有畫面是美的。看評論多是批駁之詞,其次是傷情之歎,再次是談日本文化(這個我不懂),就随便說兩句吧。

毋庸置疑,故事是極俗的:從不信愛情的遊女動了真心,因為各種外在因素不能相守,最後有情人雙雙殒命。俗得像古代的話本小說。
俗是不打緊的,張愛玲筆下的糾葛多屬于俊男美女;傳統武俠小說裡“總是一個心狠手辣的美麗小魔女,遇見了一個武功奇高的楞小子”;亦舒寫了一個又一個“家明”……俗有俗的意趣。

半次郎撿到朝霧的木屐,修了她的簪,雙方便互有好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古典的愛情就是這樣沒有由來。

半次郎的姐姐也是遊女,被吉田屋買下來服務自己的商業夥伴,最後病死街頭。如今朝霧也被買下,新仇舊恨一起算,半次郎便殺了吉田屋逃匿。

半次郎被抓了——因為他冒死回來找朝霧,帶着花魁遊行的服飾,來滿足朝霧的夢想。

半次郎被斬首了。

這是最讓人诟病的一點之一吧,遠走高飛不好嗎,為什麼還回來?為了見最後一面而死,值嗎?——這是我們現代人務實的想法。
且不說半次郎作為一個平民,殺了人是否能逃脫追捕,古典愛情裡的浪漫,恰恰是“務虛”的。“浪漫的本質是不确定性”,是打破教條和俗世常規的。在古典愛情裡,是抛開物質感情至上的。(有人說男主太木,我卻覺得好,不是這樣一個呆子,也不會舍了自己的性命)

“我不管是往前看,還是朝身後回顧,一無所有。在一無所有的路上,花也不會再開。”最後,朝霧失去愛人,也失去活着的意義,跳水自殺了。起初我想着,如果朝霧不死,而是懷揣着這份回憶,絕望/麻木/從容地活下去,是不是更合理?後來轉念一想,這是我“務實”的想法,作為現代人,比起在高潮落幕,我們可能更希望在平淡的結尾回顧過往的激情歲月(比如《泰坦尼克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至少我們是活着的。可是古典的言情小說裡,愛情是一切,愛情沒有了,那命也可以不要了。所以結尾朝霧一定要自殺,這才是徹頭徹尾的俗!

李碧華以現代人的視角結構《青蛇》,所以電影《青蛇》裡,妖修煉成人的白蛇小青可以為了維護愛情不顧性命;許仙卻為了保全白蛇小青的性命而答應法海斷絕情愛,出家為僧——假人真人之分立現。

作為現代人,務實沒有錯,合該如此。

《胭脂扣》将現代與過去的戀人放在一處對比,現代的戀人羨慕如花十二少的真情,因為他們做不到。過去的女子薄命,妓女尤其如此,精神物質都難以獨立,所以男人才會成為生命的全部,愛情是僅有的救贖。《花宵道中》的故事背景是1837年,這是獨屬于過去的、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此外:“女人要是上了年紀就不容易被男人迷住,但是要是能愛到這樣,也算女人的福分了吧”——是年老的遊女對朝霧說的。

——“牽牛花幸福嗎,開花一時美,第二天就蔫得不成樣子,這樣也算幸福嗎?不知道自己會謝了是不是更幸福?”
——“我也不太懂,但是比起不開花還是開花好吧”
這兩段倒有思辨意味,一下子想到胡适那句“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

為愛情送命的故事,現代人多不買賬,但其實并不妨礙我們去欣賞(像《胭脂扣》裡的現代情侶那樣)。難得看到一個俗得這樣古典、這樣徹底的故事,也是别有意趣。我不願刻薄,所以給4顆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