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好。今天安利一部德国电影《浪潮》。

...

古人总说要以史为鉴,但现代人常常认为学习了历史,它就不会再演。然而在《浪潮》中,纳粹主义的复辟仅仅用了五天。

这部影片揭露了人性中的某些特点:即便本来极度反感法西斯主义的人,也会突然间陷入狂热,成为运动的一部分。导演有意警醒人们,有些事情不是理智就能避免的。

豆瓣中《浪潮》有一个“惊悚”的标签,或许是因为其题材,以及法西斯卷土重来的剧情让人恐惧。然而更让人惊悚恐惧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曾实实在在发生过,它由真实的事件改编。

...

...

每个人都有狂热的人格

《浪潮》的原型发生在1967年的民主美国。

Ron Jones的实验仅仅实施了五天,就在一群原本热衷民主政治的学生中散播开了纳粹“病毒”。

我惊叹于Jones老师的手段,也震撼于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这些特征:容易改变、易于同化,甚至有些脆弱。

当人们自愿穿上同样的衣服,深陷某个抹去一切个人特点的组织,乐意做统一的手势,绝对服从某个个体抑或神祗,他们便已然沉浸在纳粹的魅力中了。

...

当然会有人问“为什么在历史纪录片中,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毫不知情?”,因为站在外面的人永远也感受不到里面恐怖却迷人的氛围。

当你站在一群人中间,他们嘶吼、跳跃,你必然会不自觉地跟随他们,在无意识的时候就做完纳粹会做的一切。

...

正如乔治奥威尔《1984》所描写的:

“仇恨会在进行到第二分钟时上升到了狂热状态。人们在座位上上窜下跳……在某个清醒的瞬间,温斯顿发现自己在与别人一起叫喊,用鞋跟猛踢座椅的横挡。两分钟仇恨会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不是被迫参与,恰恰相反,你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

即便你可以有一瞬间的清醒,但是在这样的人群之中,你依旧不能摆脱人群带给你的拉力。

“一切掩饰都变得毫无必要”,人们的潜意识充满了混杂着恐惧与复仇的可怕快意,人们被煽动、被刺激,一种想杀戮、折磨的欲望如电流般传遍人群。

独裁的魅力可以使人违背自己的本性,因为平日温文尔雅的人们变成了歇斯底里、尖声厉叫的疯子。

然而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是有组织的,可以操纵与掌控的——在《浪潮》以及原型的故事里,操纵者就是学生们的老师,《1984》中就是仇恨会和电屏幕上“老大哥”的教唆,而在现实里,就是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党政府。

...

法西斯主义与独裁的精神固然有其吸引力,但人性的易同化性也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而这种特性往往在“群体”中表现得格外强烈——也就是说,个人处在群体中常常会自觉放弃个性。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或许能够适当揭露这一人性特质:

当大家都在抢购某个商品,你就会在潜意识里自愿地将这个东西买回家,不管它于你的家庭是否有用。你会沉湎于群体购物的狂欢,理性被激情剥夺。

当然这个例子远没有电影想要表达的“民主危机”深刻沉重。

《浪潮》虽然相对夸张,但不得不让人深思:民主到底多么可贵。

在电影开头学生就说“独裁政治不可能在德国重演了,因为我们是文明社会了”,却不想他们的老师文格尔在一周内就基本还原了法西斯主义,以及那令人恐惧的集体氛围。

...

电影的最后颇为戏剧。

文格尔老师以“元首”的身份在礼堂中进行了一场演讲,学生们的集体情绪仿佛一锅沸水,热烈而充满激情。

文格尔让他们将所谓的“叛徒”扭送到讲台,然后质问:“我们要怎样处置叛徒?”此时,学生们却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方式,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独裁,服从成为了他们的使命。

...

由此文格尔老师完成了一场完美的政治实践课。学生们开始由躁动转入平静,由丧失理智的狂热进入深邃的思索。

...

而结局却显得格外悲壮:一个学生因为丧失纳粹理想饮弹身亡,文格尔老师被捕。

...

...

导演用极为夸张的手法反映了专制独裁的危害——即便将专制及时扼杀,也会带来难以意料而可怖的恶果。

...

这一切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

豆瓣上有人说“电影里穿校服,上课站起来发言,就能和专制独裁混为一谈了?中国学生为什么没有成为纳粹?”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比中国中小学生和《浪潮》里所刻画的学生,还是可以发现几点明显的不同。

首先,《浪潮》里的学生都是自愿进入到组织里的。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元首、服饰、标志和手势;可以印发传单,张贴海报;可以选择加入抑或退出。这或许也是格外讽刺的一点:独裁好像由民主孕育。

...

...

这与中国学校截然不同。中国的学生无法选择自己的老师、校服以及校园礼仪,校规的制定也从来不征求学生们的态度。

独裁必须的元素“不满”或者少许存在着,但也缺乏培植独裁主义的自由土壤。强加的制度和规范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因而强烈的集体意识很难产生。

其次,也正是不支持泛滥的自由,集体主义才不会滑向法西斯主义。

中国校园整齐划一的规定只局限于服饰和一些基本礼仪,并未触及思想范畴。

学生们不能分发传单、散布消磨个性的言论,就仍然可以独立思考,保持住自由的人格。

...

...

学生爬到未竣工的大楼上画浪潮的标志,极其危险的行为说明组织已经开始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中国学生也没有受到刻意的引导。

换言之,学生们没有所谓的“元首”,集体主义在中国的校园里也远未达到泛滥的程度。因此法西斯独裁主义也无法培植起来。

而在《浪潮》中,所有的一切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实践课。文格尔老师充当着至高无上的操纵者的角色。人为因素使单纯的纪律培训逐渐变成一场可怕的独裁闹剧。

...

...

浪潮中裹挟着什么?

我想,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披露人性和人类社会难以移除的特质。

即便最开始仅仅保持着玩乐的心态,独裁的氛围也会让人们无意识就滑向了深渊。

所谓君子朋而不党,应当保持每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格。

民主与自由向来不是理所当然。民主和专制之间或许只是一步之遥。

...

作者/尤

图/源自网络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Arena,我会定期更新原创故事、影评和剧评喔~

想把生活中的有趣和浪漫都分享给你ଘ(੭*ˊᵕˋ)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