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毒组警察,组织了一次突袭抓捕毒贩,酷炫的从天而降,但是因为害怕踢碎玻璃赔钱,只敢战战兢兢的吊在绳索上,被毒贩误认为擦玻璃的清洁工,就这样错过了室内抓捕的最佳时机。在大街上追赶毒贩的时候,更是状况百出,致使毒贩撞上公交车,造成16车接连相撞的惨况。

这是韩国电影《极限职业》的开篇,五个似乎不怎么熟练的警察,还要罪犯教他们应该怎么搞突袭,被领导骂“不懂警察职责的蠢蛋”。


...


就是这样一部喜剧片,竟然超越热血爱国电影《鸣梁海战》,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的新票房冠军。该片仅投资95亿韩元,票房却达到了137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8亿元。据统计,韩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去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

电影有紧凑的剧情和密集的笑点,故事简单直接,不煽情,不拖沓,更妙的是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笑点。每个人都在很自然的搞笑,聚到一起更会形成特殊的搞笑场,将笑点放大数倍。


...


如此不靠谱的缉毒组,职业前景岌岌可危的,为了不被解散,他们决定干一票大的,让缉毒组重振雄风。

他们的目标是抓捕在逃大毒枭,从潜伏监视大毒枭的副手开始。五个人蹲点副手经常出入场所对面的炸鸡店,整整一个星期后毫无进展,炸鸡店却因为生意惨淡要关门,为了前程,高组长孤注一掷,拿自己的退休金盘下炸鸡店。

原本要倒闭的炸鸡店,客人突然多了起来。

为了不引起对面二楼的怀疑,五个人无奈之下,真的做起了炸鸡生意,马警官胡乱尝试做出了排骨味炸鸡,结果生意火爆得不像话。

开店不是为了赚钱,可是大家依然竭尽全力,生意越来越好。

每次说着正事,电话铃响,高组长立马热情又谄媚的说,“从未有过的味道,是排骨还是炸鸡?这里是水源大排骨炸鸡!”

五人为辞职还是开店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有客人进来,马上面带微笑,齐声说“欢迎光临”。


...


更戏剧的是,炸鸡店被大毒枭看上了,加盟此店,作为毒品生意的中转站。

加盟店生意实在太差,五人考察外卖客户的时候,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原本以为毒贩太嚣张,警察太无能,办案全靠运气。

结果发现五人各个深藏不露,陆战队特种兵,国家柔道队优秀队员,泰拳东方冠军,棒球队优秀击球手,更有高组长,曾是重案组二十年最能打最耐打自带不死光环的“传奇”。

最后的大乱斗看得人心花怒放,精彩的打戏配上滑稽有趣的音乐,让人笑得停不下来。

影片也并非没有瑕疵,最后打斗时突然从废柴到精英的转变有点突兀。为何身手这么厉害的人物,在警局却处于食物链的底端?电影没有任何交代,只是突然间,就让他们变成了英雄人物。

为了喜剧效果,这点转折可以理解,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


影片在搞笑之余,也通过高组长的生活,反映了底层公务员的辛酸无奈,以及职业荣誉与金钱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组长最讨厌蹲点盯梢,但是为了不回家看老婆脸色,每次都自告奋勇加班盯梢。当了炸鸡店老板后,有钱买古驰包包,老婆的态度好了起来,他也感觉到了回家后的温暖。

高组长老婆也不只是为了钱,她身为教堂执事,因为担忧老公安危,竟然在他内裤上缝了一枚护身符。组长女儿因为爸爸工作繁忙经常缺席,说长大后最想做罪犯,这样就能经常见到爸爸。

炸鸡店生意越来越火时,高组长真的想过要放弃刑警工作,他喃喃自语,“放弃羞愧的成功,选择好的失败,这应该是对的吧。”

但是,当发现毒贩利用炸鸡店进行贩毒后,已经被停职的他,奋不顾身和两大犯罪团伙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

有人说:“喜剧表演是最高表演”。这部电影用喜剧的方式,通过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给广大普通人以慰藉。


...


影片最搞笑的地方是,五个人在不该认真的地方瞎认真。不管什么事情,到了缉毒组手中,就会又丧又燃,本来无趣的事情,他们总能燃起来。

有一次他们在监控中听到贩毒团伙打架内斗,五个人听得津津有味,还给赢了的一方加油欢呼,仿佛胜利的是他们自己。

本应抓大毒枭的五个人,一天切4袋洋葱,5袋大蒜,33捆大葱;整天砍鸡肉炸鸡肉,被180度的油烫伤,被刀切伤;每天招待七十多桌客人,整理打扫到要吐。

这么累,却依然做得非常好,没有任何敷衍和潦草,所以做出了网红美食炸鸡。

制作炸鸡的过程,颇有些“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感,让看电影的我忍不住点了外卖炸鸡,可惜没有排骨味的。

最后五人与两个犯罪团伙近一百人的打斗,也是拼尽全力,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就是这样的做事态度,让人们在大笑之余,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丝佩服之情。让我们觉得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生活就应该是这种态度,知道自己的平凡,但也不屈服于这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