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跟踪拍摄三年的纪录片,虽然是一个一群孩子打棒球的主题,但镜头对准的是失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撕裂或者遭受各种打击的家庭。这些孩子们从小就要面对自己无力面对的各种问题,贫困,家人离世,家庭暴力。每一个小孩都想像其他孩子一样,照常上学童年无忧无虑。但是命运实在对他们太不公,那个本需要家庭呵护的小小心灵,却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吹来的狂风暴雨。
尤其是最需要大人的爱和陪伴的童年和青春期,如果这段时间小孩太早走入社会,对成年之后的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影响都是巨大的。孙岭峰懂这个道理,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成年后他把这种信念变付之于实践。请来之前教过自己的师爷。棒球是一项集体活动,孩子们学到的不只是打棒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融入到集体。像马虎这样来自西北农村,父亲家暴打跑了妈妈,从此变成了没人管小孩儿。有一次父亲出去玩,把马虎一个扔在家里,小马虎三天没有吃饭。这段记忆太糟糕了,给小孩的心灵带来了严重创伤。以至于每次在基地吃饭,马虎都是最能吃的,他总是把自己肚子吃得圆滚滚。没来基地之前马虎就在镇子上的街头游荡,外号“游侠”。游侠这个绰号听起来让想笑又无奈,谁不想有个温暖的家,谁不想在爸爸妈妈跟前撒娇,谁不想和家里人聚在一起吃热腾腾的饭。这些对小马虎来说都是奢望,既然得不到,那就用最男人的方式把这种念想屏蔽掉。所以他游荡街头,披上坚硬的外壳,走哪儿都想当老大。
刚来爱心基地马虎的表现让大多数教练头疼,马虎身体素质极好,他有翻不完的跟头,但同时他的精力永远释放不完。今天招那个明天惹那个,这其实是他与别人打招呼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比较低级。一方面受家庭环境影响,他父亲就是这样把妈妈打跑了,另一方面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他怕别人不接受他,所以总是先撂出狠话,脏话。而这种狠话,脏话同时也是他最直接的性格,他先把自己最坏的一面展示出来,没有半点掩饰。但他这种“西北汉子”式的打招呼方法在其他孩子眼里完全摸不着头脑,他说小双父亲挂在树上。也许在他看来就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刺痛的是小双内心的最痛之处。而马虎自己也有软弱之处——怕一个人睡觉。
相比起马虎,小双的家里更加不幸。刚一出生父亲就走了,母亲也离开了他,陆陆续续与小双分别的还有自己的双胞胎哥哥,和姑姑。现在小双被寄养在大伯家,小双对亲情倍加珍惜。甚至连教练去接他的时候他对教练又踢又打,他以为大伯不要他,要把他送走。在训练基地他最刻苦的,最沉默寡言,连低头玩儿的时候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小双的遭遇让人看很心酸。这个孩子背负了太多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东西,他害怕失去,或者说害怕被抛弃。所以他懂事。
棒球的本垒也叫home,为了不让自己家庭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在这个棒球基地师爷不仅教他们打棒球,还让他们学会成为自己,并且有能力去爱别人。毕竟他们长大之后也会组建自己的家庭。棒球给他们一技之长,给了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师爷还教他们做人,洗完澡大孩帮小一些的穿裤子;马虎普通话不标准,小双帮他纠正;小双的裤子破了,让马虎把裤子脱下来给小双;马虎给新进来的学员纠正动作。在这一点一滴中他们学会奉献,学会报恩,学会用自己的优点帮助别人,学会建立自信。其实,人和人之间就是这么简单,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家庭里,人和人关系的本质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
这些孩子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在童年里他们就缺失了很多,但是命运的奇迹谁都说不准。马虎通过在棒球基地学到的点点滴滴甩掉了自己痛恨的的父亲的影子。而小双虽然一直缺乏安全感,却也能把棒球基地当成自己另外一个家。而他们,比同龄孩子经历的更多,那种顽强的坚韧和毅力也会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起到帮助。
小双的家乡是河北省涞源县,曾经我们的扶贫项目点就在离来源县不远的易县。镜头扫到小双家的时候,瞬间让我回想起在项目点的那些日子。同样的村貌,山体被挖得遍体鳞伤,水源被矿渣污染,山上光秃秃什么也不长,走好几里才能找到一块平地。一到秋天,村里的人都去捡山上的野杏,杏仁可以入中药。村里有小女孩只有3岁,当时奶奶右手挎着竹篮,左手拉着她在山上捡杏子,女孩的妈妈生完她就跑了,爸爸在外面打工有了新家庭。这个小女孩的未来我不敢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