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英國估計很多人會想到奢侈品雲集的牛津街,或者泰晤士河兩岸的夜景,女王的白金漢宮,亦或者大英博物館。導演想告訴你這些都不能代表真正的英國,最真實的英國是那些生活在老舊小城鎮的小人物們,他們的度過的每一天。這些小人物沒有爵位,沒有資本,他們屬于英國社會中的中低底層。他們中不乏曾經對生活充滿着期望,但遭遇了金融危機後,他們的生活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

Ricky也曾有個中産夢,貸款買房,買車,把兒子女兒送進大學。但金融危機卻讓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Ricky失去固定工作,隻能到處打零工。妻子Abi做着一份家庭護工的工作。為了讓家人住上屬于自己的房子,Ricky甯願做一份送快遞的工作,這工作雖然時薪高,但是很辛苦,Ricky必須争分奪秒,有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與其說Ricky是快遞站的加盟者,倒不如說他是被算法和系統變相剝削的人。加盟這份工作不但沒有保險,稍有差錯Ricky還要被狠狠地罰一筆。剛開始Ricky信誓旦旦地想要做好這份工作,甚至賣了妻子的車換來一輛送快遞專用廂車。但時間長了他發現這份工作并不容易,每天一大早就要整理當天的快遞,然後川流在鬧市區的街道中,送快遞的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有時候收件人地址不明,車停的不是地方還要擔心吃罰單,遇到那些脾氣不好的收件人還會吵兩句嘴。在加盟站的同事也都是跟Ricky一樣,他們目前沒有更好的工作,隻能面對無盡的快遞包裹任由系統擺布,連請假兩個小時修車都是奢侈,而同事之間的一絲摩擦,就能讓積壓已久的怨氣像火山一樣爆發。

讓Ricky頭疼的不止這些,還有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兒子。自從Ricky找了這份工作,夫妻倆人都顧不上家。兒子Seb(Sebastian),索性經常翹課,跟幾個一樣處在社會底層的朋友沒事到處惹惹事,搞搞塗鴉,他想把自己設計的塗鴉讓大衆所知。Seb甚至賣了自己的防水大衣就為了買幾瓶噴漆,他根本不知道母親省吃儉用很久才攢下一筆錢買的這件大衣。他們是沒有發言權的一群孩子,也因為他們上的不是私立或者貴族學校,所以也沒有人願意關注他們。Seb這樣的英國下一代甚至對未來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們看到的是當前社會嚴重内卷,消費主義大行其道下的價值空虛,以及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這些流浪在街頭的孩子,有些生在不幸的家庭,從小面對的隻有Bully,受同學bully,甚至在家裡也被bully。他們被bully隻因為自己隻是有一點不同,因為沒有家裡人的支持和關愛。

Ricky的妻子Abbie同樣也被自己的工作搞得沒有時間和家裡人團聚。Abbie是個有同情心的人,她不願看見老年人獨自在家無人照看。有時候晚上下了班還要去老人家裡幫他們上廁所,睡覺。可是她的付出并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Ricky,Abbie都是活在“系統裡的人”,這個系統太龐大,每個人都活在這個系統中又累又無助,卻又無法左右系統。即使英國這個離資本最近的國家都是這樣,世界上的其他的國家可想而知。

導演的鏡頭像一把手術刀,對準英國社會光鮮亮麗的表面,一刀切下去晾出社會最陰暗的一面——嚴重内卷的上班族,看不到希望的下一代,以及對生活失望的老一代。

08年金融危機後,英國的經濟也備受打擊,英國還有很多像Ricky這樣岌岌可危的中産,外人看到的牛津街,大本鐘,白金漢宮,金絲雀碼頭并不是真正的英國。英國到底是什麼隻有那些處在真正底層的人才明白,他們為了生活拼命即使尊嚴徹底被打碎,也要活下去。

他們從來不是媒體和聚光燈的焦點,他們的生活在外人看來平淡無奇,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有些可憐。但他們自己卻從未失去對生活的熱情。不管是家人的一杯茶,還是一句鼓勵,這些都像寒冬裡的一絲暖陽。他們在社會中沒發言權,因為他們還要時時刻刻擔心被别人甚至機器搶走工作。為了養家不得不冒風險,他們的遭遇僅僅是一個縮影,不知道下次金融危機後還會有多少像Ricky這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