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仰塔可夫斯基大名。总算看了第一部塔导的片子。

诗意的电影,果然是如此。从片头在水中自主浮游的水草,到田野中缥缈的雾霭,再到东京高架桥不停穿梭的六分钟长镜头,以及大雨瓢泼中雨滴凌乱砸落的水杯,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科幻题材的电影,纵是50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依然会给人带来思索。

印象最深的就是,人类需要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大多数科幻片,想象外星人,探索宇宙世界,逃不脱人类思维的惯性,最常见的就是,外星人虽然长的怪点,但是也脱离不了人的形状。

这其实就是人类的思维局限,你怎么知道宇宙中的地球外智能生物,都长着人形,一个脑袋,两眼睛,四肢齐全?

而这部片子就打破了这一惯性思维,把索拉瑞斯大海作为一个智慧体,作为人类想认知了解的地外生物。智慧生物不必具有人形,一个大海,一棵树,甚至是一个星球体,都可以是拥有智慧的物体。佛教上讲,不能着相,即是如此。

另外,就拿现在人类自己发明的人工智能来说。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拥有智慧的东东,其实是躲在数据中心,一排排刀片服务器里的软件,接口千变万化,无处不在,你可以叫智慧云,或者智慧海,但它没有了形相,却有智慧。

除了上述的一点,还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地外智慧体,对付人类的手段。

大多数科幻片,描述星际之间的大战,就是脱离不了物质的窠臼,要利用高精尖武器,从物质上消灭对方。

可是这部《飞向太空》,提出了另外一种途径,就是从精神、心理、意识层面来对付人类。

它把人类个体记忆深处,最不堪、最不愿意面对、最负有愧疚感、耻辱感的那一面,那一个对象,再造,模拟出来,让你面对,让你战栗,让你的冷汗浸透衣衫。

它逼迫着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深处,面对自己人性中的黑暗角落,人性之恶。这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打击,比让你从肉体上消失,来得更为煎熬,更为难以忍受。

这也就是这部片子的高明之处吧。虽然没有炫目的科幻画面,但是这些哲思方式上的突破,更让人赞叹。也难怪几十年过去了,在科幻世界里它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经典毕竟是经典,虽然初看有些艰涩,但是值得反复再看。好片子,不能囫囵吞了枣,早早一遍过掉。

二刷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