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国演义>5:曹操的崛起》,我们介绍了曹操崛起的过程。

其实,他的崛起,也正是与袁绍走向决裂的过程。

回想当年,曹操讨伐董卓,独自带兵西进,寡不敌众,所剩无几,后南下募兵,归附于袁绍。

那时的他们是盟友。

他得袁绍支持,平兖州、得青州军,才有了自己的地盘。后来“王佐之才”的荀彧弃袁来投,带来一批谋士。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迎被董卓劫持的天子于洛阳后转至许,增强了政治号召力;经济上“修耕植以畜军资”,大搞屯田,解决了经济问题。

再后来,他们由友军变成了敌军。

因为,共同的敌人被消灭的差不多了。

袁术:混战中迫不及待称帝,但无人响应,建安4年冬被曹操打败。于是想投奔袁绍,却病死在路上。(临死前还写信给袁绍,“袁氏受命当王”,劝袁绍当皇帝。)

孙坚:袁术阵营,191年,袁术使其攻刘表,被射死。

兖州刺史刘岱: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时被杀,其手下鲍信赏识曹操,劝迎同僚迎曹操为兖州牧。

徐州牧陶谦:曹操打着替父报仇的名义进攻陶谦,连破十几座城池。次年又继续打到徐州东边,差点就得了徐州,不想冒出吕布来。张邈、陈宫叛迎吕布,但终究还是被打败了(陶谦已死)。(此时,刘备被迎为徐州牧,不想本是同一阵营的袁术来进攻,于是逃到扬州,求和与吕布,还屯小沛,后吕布被攻死掉,刘备又投于袁绍。)

幽州牧刘虞:他是汉朝宗室,仁厚贤德然没啥才略。献帝既为董卓所立,讨伐董卓的人就想否认其正当性而另立。袁绍和当时的冀州牧韩馥就曾联合想推他做皇帝。他自知不是啥好事,坚决不同意,还派人去长安(董卓处)见献帝,又派儿子打算秘密迎回。不想他手下有个不安分的军官公孙攒,和袁术串通,扣押了他儿子又夺了他的兵,然后还想入侵冀州夺韩馥的地儿。韩馥呢,一甩手,把烫手的冀州让给袁绍了。

再后面,就是幽州公孙攒和袁绍的连年战争。

各路英雄豪杰为了利益不断大鱼吃小鱼,分分合合混战不休。

眼看着英雄榜上的人越来越少,发小加盟军的曹操顺利成了袁绍的眼中钉。

建安4年,袁绍败公孙攒占了幽州。后又东西扩地,坐拥冀州、幽州、青州、并州河北四州,地广兵强。

此时的他,春风得意马蹄疾,过河灭曹,一统全国的心堪比101°的热水,沸腾不止。

当然,他是有资格做这个美梦的。

吕思勉先生说,袁绍势力极大,论其才具,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而其手下谋士将才,也是不输曹操的。田丰、沮授是可以与曹操的荀彧齐肩的智士,淳于琼、张郃、高览还有袁绍子、侄袁谭、袁熙等都是猛将。

即使按照他的首席谋士田丰、沮授的设想,最多也是“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的。

怎么陡然间美梦变噩梦了呢?

答案就在曹操对袁绍的剖析中。

他说,“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此话何解?

严格意义上,说他“陡然间兵败”,也是冤枉他了。

他是“陡然间”有了宏大梦想,且嚷的人尽皆知,却又迟迟不着手实施,坐等别人有了可以对抗的实力。(志大而智小)

想当年,他刚胜了公孙攒,就打算攻曹(许)。田丰、沮授都差点惊掉下巴,---主公,您哪来的自信啊?!

二人的见识略同:虽兵多粮足,但作战能力不如曹操。况且,连年战争,粮库里都没米了。最好的办法是休养生息,同时“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派兵不断骚扰曹军疲于奔命,避免硬碰硬,以定大事。

只是,这需要耐心。时间还有点长,得……3年。

3年?

此时的袁绍完全沉浸在胜利中无法自拔,---如此温吞做派实在配不上我的雄心啊!对比之下,谋士审配、郭图的建议听着“靠谱”多了。(请记住这俩,此时他们可能是见识短浅,后面还有有心祸害)

他们铿锵有力的主张:“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说得对!打败曹操就像捏死一只蚂蚁。此时不捏,还等他长成大象不成?

捏!袁绍决定了。

决心特别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建安四年3月想灭了曹操,直到建安五年2月,他才进兵黎阳,活脱脱一个光说不练,倒是把曹操“吓”的不轻,接连部署防御和攻事:

(1)  建安4年八月进兵黎阳,使藏霸入青州,堵住袁绍从东攻许的路,又在大河以南和官渡驻兵设防,自己则坐镇许昌。

(2)  派人镇抚关中,措施得当,势力逐渐向关中延伸。

(3)  张绣投降,意外利好。其所辖南阳在许的南边,且兵士勇猛,袁绍也想拉拢,但在谋臣贾诩的劝说下,张绣降曹。不仅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还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4)  建安四年五年之交,与刘备徐州之战。

此处的故事有点精彩,容我赘述。先是吕布和曹操争兖州失败,投了刘备;却又乘刘备和袁术作战时,夺了徐州,让他驻小沛;然而还是不放心,又攻打刘备。

刘备兵败投奔曹操,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正发生在这期间。再后来,刘备参与董承等的反曹活动,一到徐州,就立马与袁绍联合,背叛了曹操。

曹操也干脆利落,立马发兵徐州。正是此次战役,其妻被俘,关羽投降,刘备北奔袁绍。(关羽在后面与袁绍对峙时,斩杀其大将颜良)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与刘备酣战时,田丰曾劝袁绍偷袭曹许,袁绍不听。如此机不可失,心怀大志的他为啥不听呢?

因为,当时他最爱的小儿子袁尚生病了,病在儿身痛在绍心,他实在无心顾及“其他”。

多么感人肺腑的“父爱”啊!

但也或许,即使小儿子不生病,他也会有别的理由。曹操正是看透了他这一点才敢发兵徐州的。

曹说,“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知袁绍者,曹操也!

综上所述,大半年过去了,曹操排兵布阵,各路防线准备停当,还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离开大本营把刘备打了个落花流水,而后火速返回。

再看袁绍,当初信誓旦旦,说好的大军压境、势如破竹呢?

或许有的人真的反映弧比较长吧,等曹操回到官渡,袁绍突然想起来,说,哎,我怎么没去偷袭他的老窝呢?

(当然,东征这事,吕思勉先生认为此事有事后附会的嫌疑。曹操善用兵,后方决不会空虚无备,且袁绍从河北袭击许昌,要渡河加几百里的路,同时,刘备力弱,无法牵制很久。)

即便如此吧,俗话说见微知著,通过这些小打小闹,虽然主力决战尚未开始,为嘛我已经觉得输赢有了分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