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梨生

今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主放映厅卢米埃尔大剧场,韩国奉俊昊执导的影片《寄生虫》首映,引发全场2000多名观众接近8分钟的起立鼓掌和欢呼,中途无一人离席。

国外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对其打分“新鲜”比例达到100%,国内的豆瓣也一度给出了9.0左右的高分。

...

...

这是韩影一百多年历史,首次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韩国总统文在寅也发文表示了庆贺。

可不管怎样,得到如此多关注与好评,就不得不让人疑惑:

它,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

影片名为《寄生虫》,其实不过一种幽默的暗喻。

电影故事也并不复杂,它主要围绕两个贫富悬殊的家庭展开。

说到“寄生”这个词,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两者之间会有一种特殊的纽带。

01

影片一开场,导演用了一个远景镜头:在韩国首尔贫民区的半地下室窗口,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向外可以看到逼仄扭曲、尘土飞扬的街道。

比外面更阴暗潮湿的室内,住着一个四口之家,全家人皆靠折叠披萨打包纸来赚取微薄的手工费为生。

...

装睡的父亲金基泽,已然不满老婆忠淑整日唠叨。面对未来生活该如何计划,他根本不想回答,也无力回答。

啃着皱巴巴的吐司面包片,金基泽轻松用手指弹走抢夺自己食物的蟑螂。这一刻,仿佛更能让他获得,某种肆意活着的快感。

...

影片的拍摄手法,算是把“穷”的特质展示得直接又丰满了。

高考落榜后,待业在家的基宇和基婷两兄妹,为了连上披萨店助力提供的免费wifi,也能兴奋好一阵子。

...

每当家庭聚餐时刻,朝窗户连着的街边望去,总能看到不时小便的醉汉,就像电视节目准点播放。

...

某一日,街道清洁方提供了杀虫服务。

当杀虫剂满街喷洒散播时,基婷要关门,父亲金基泽阻止了,说是正好可以杀杀家里的蟑螂。很快,整个屋子都被杀虫剂席卷了,家里人都咳嗽得厉害,而此刻的父亲却若无其事的样子,拿着手里的披萨盒纸,继续一脸木然地翻折……

显然,这个一家之主,对未来生活是疏离的,对眼下生活又是绝望的。在特写镜头下,这样的疏离与绝望,透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窒息与无助。

...

直到基宇的大学生朋友敏赫到访,生活好像突然发生了转机。

敏赫确是有备而来,他除了给基宇家赠送一块象征富贵转运的山水景石,还向基宇透露了自己的实际境况:他给上高中的富家女多惠补习,对其产生了好感,但自己又要出国交换一年,为防止多惠被别的男人抢走,因此建议基宇伪造大学履历证书,来接替补习老师的位置。

...

基宇最终接受了朋友的请求,反正在家闲着,对未来不是没有计划吗?基婷刚好又是伪造证件的PS高手,在妹妹的神助攻下,他饱含希望又略心虚地拿起假履历书,走进了富人的豪宅。

这一走进,简直就开了基宇的眼界。

宽阔的庭院,素净清爽的草坪,著名设计师南宫贤子打造的时尚简约建筑,完全冲击了他以往对富裕生活的想象。

...

原来房子里住的,也同样是一家四口,房子的男主人朴先生是科技公司的CEO。客厅墙上挂着精致的全家福,也摆放着家庭成员的个人荣耀物件,一切仿佛告诉基宇:这才是世俗完美人生的顶配啊!

...

获得女主人一番认同与好感后,基宇也了解到比多惠小十多岁的弟弟多松,正好缺一名美术治疗老师。他灵机一动,突然有了胆量把妹妹伪装成美术老师引荐了。

兄妹两人很快成为富人家的常客,能获得不错的报酬,父母自然十分开心。

也正是这一步步“得逞”,才使得全家合力做了更多精心布局,父亲金基泽和母亲忠淑也慢慢地,分别接替了朴社长家的司机和保姆岗位。

...

从此金家人在豪宅假装互不认识,他们很庆幸能靠朴社长家养活,不时感叹命运发生了转机。

就这样,在一个阳光明媚日子,趁着女主人一家出去度假的间隙,金家人也堂而皇之聚集到这套豪宅,喝酒狂欢,纵情享受,俨然鸠占鹊巢。

...

这是他们与富裕人生最接近的一刻。

其实在山水景石出场时,作为东方文化熏陶的我们,大概都能看懂金家人对它给予的象征性期待。

...

这很类似,人在穷途末路时,遇见一点儿光亮,就会产生前途一片光明的幻觉。

可惜好景不常在。在前保姆突然按门铃的一刻,剧情发生了急转直下,后半段简直就像过山车般,考验着观众的承受力。

如果不是因为阿姨被辞退,可能不会有其他人知道,这套房子竟然会连着一个悠长且封闭的地下室,其前身是朝韩战备状态设置的防空洞。

令所有人感到荒唐的是:这里竟寄居着阿姨的丈夫。

四年前他生意破产后,为了临时躲债就选择了此处藏身,从此吃喝所用全部由老婆从主人家偷偷运送。

...

影片中阿姨对丈夫喂食的一段,戏剧感太足了,这是怎样暗无天日的寄生生活啊?

故事仅仅到这里,就足以让观众困惑了:接下来该如何发展,才能不打破这种寄生状态的平衡呢?

当穷人之间最终袒露真相,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相互咬食的悲剧了。

可后来,无辜的朴社长被杀害的那一刻,显然是不在计划中发生的,这个动机的合理性,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思考。

02

影片也不止一次提到“没有计划”几字。

当金家人在防空洞地下室与前保姆夫妻正面交锋时,面对荒唐诡异的环境,金基泽问了这个男人对将来有什么打算,他的回答是“没有计划”。

可想而知,多年的寄居才真正磨掉了一个男人做人的尊严,寄生依附不仅在物质方面体现,在精神上更是如此。

“我尊重你!社长,谢谢你给我们庇护”!阴暗的地下室,他把朴社长的头像和诸多世界名人照摆放到一起,好似被供奉般。

...

“没有计划”似乎表明:这才是人格尊严磨灭的开始。

后来风雨交加的夜晚,主人一家从度假地突然赶回来。慌乱中,把前保姆夫妻捆绑进地下室,随后金基泽带领一对儿女仓皇出逃,看到半地下室的家早已被淹,全家人只能在体育馆打地铺,不知命运走向何方之时,基宇问起父亲的计划,可金基泽告诉儿子:“……没有计划就不会出错……一开始没有计划,发生什么事都无所谓了……”

...

这时候,已经是电影高潮的前夕了。

流血事件发生时,仍然是没有计划的。

朴社长一家,以及所有在生日会上目睹惨剧的宾客,都是无辜的。尽管他们富有,但富有本身并不是原罪。

其实,“没有计划”又何尝不是长期穷困的主因呢?

当一个人把“没有计划”当做人生信条时,他的行为准绳是没有了,如果人人像如此,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啊。

03

当然,贫富差距也是世界性问题。穷人向中产和富裕阶层如何流通,流通的可能性有多少,能触碰到任何现代国家的神经。

就像剧中金基泽一家在朴社长家尽情玩乐时,也依然少不了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想那个司机干嘛,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担心自己就行了啊”!因父亲略有歉意地提到曾被女儿设计解雇的尹司机,基婷突然情绪激动,发出了敏感的咆哮。

尽管贫穷的一家顺利从富裕家庭得到了还算满意的酬劳,但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的气息,却时常被富裕一家捕捉到。

记得片中有一个情节,上小学的富家儿子多松告诉父母:司机金先生和保姆阿姨,甚至还有美术老师,他们散发着同一种味道。

这个场景是有几分尴尬意味的,童言无忌,恰好说明了某种隐秘的真相。大人斥责孩子胡说,但是各自的心理定开始发觉哪些异样来。

它仅仅是半地下室的气味吗?是生活的穷酸味啊!

朴社长是新兴产业的代表,不同于以往财阀家庭,他和妻子都是有品味和教养的一类人,他们对待金基泽一家也向来礼貌有加。

唯独对“界限”这个东西,格外在意。

...

“可是味道却会越线啊”。朴社长跟老婆私下交流时,提到了司机身上的气味。

...

这样不自主地保持距离,仅仅是生日会上一个惯常的掩鼻动作,就成了朴社长被杀的导火索。

...

然而,“界限”到底是怎样的东西?我想它跟尊严是紧密挂钩的。

任何依附关系,又何尝不是一种尊严的存与留关系?

正如奉俊昊导演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尊严的电影,尊德守礼成为一道准绳,让人思考,是将彼此划为寄生虫,抑或是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富人虽然居高临下,又何尝不是用钱买了一种依附关系呢?他们吃穿住行,样样也没能离开穷人的支持。

电影几句台词,是穷妈妈的戏谑抱怨:

​“钱是熨斗,烫平了一切褶皱”。
“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懂吗”?
“如果我有这些钱,我也会很善良”。

...

...

这些话语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某种似曾相识之感呢?

据世界经合组织去年统计,韩国贫困人数占总人口的13.8%,65岁以上的韩国人贫困率达到45.7%。

如果你看整部电影,故事的结局是基宇想要买下这个豪宅,以便最终把老爹从地下室迎接出来。

这会成为现实吗?

导演奉俊昊也曾说起:“如果以韩国人均收入来算,需要547年才需要买下片中的豪宅,这种无力和悲伤才是我想要探讨的主题。”

...

不过,他后来又说,现实的韩国社会其实还是比电影看起来更健康的。

不管怎样,贫富差距是长期存在的。

在同一个世界,探讨各阶层如何共生,才是该片留给观众的最大启示意义吧?

作者:梨梨生,喜爱从观影和书本中获得生活灵感的90后写作人,愿人生种种际遇皆可入文。
公众号:梨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