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物永驻

对日本文学有兴趣的人一定都听过芥川龙之介的名字。被称为大正时代的“鬼才”,他写丑陋的河童,写漆黑的罗生门,也写幽森的密林。这些诡谲的意象承载着与世界和常识背离的情感和思想,芥川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对现实的思考,对生存的怀疑,对死亡的关怀。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以震撼人心的方式传达出惊心动魄的美感。

...

1918年,也就是在芥川的青年时代,他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封建公侯崛川大公手下的画师良秀是个容貌丑陋,脾气古怪的人,但因其在绘画上的才气和名气而受大公器重。良秀的爱女在大公府上做工,大公想要将她收房,被良秀拒绝了。

不久后,良秀受大公之命画一幅名为《地狱变》的屏风图。半月后,屏风大致已经完成,只剩下最关键的部分。良秀作画有个习惯,为了追求画作的传神,须得亲眼看到画中的景象。为此,良秀请求大公制造一场火事,只有亲眼目睹了惨烈的景象,他才能完成作品的核心部分。


几天后,良秀被叫到现场观摩火灾。他看到一位衣着华丽的侍女被锁于车中,在烈火中燃烧。良秀惊奇地发现那竟然是自己的女儿。他最初大惊失色,惊慌悲痛,但随着火势的加大,在女儿痛苦的叫喊中,良秀反而显出冷静甚至是愉悦的神情。

...

不久后,良秀完成了屏风图《地狱变》,而他本人也在第二天自杀了。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地狱变》。

“地狱变”本是佛教用语,也称“地狱绘”“地狱图”等。描绘了人堕入地狱后各种痛苦挣扎的情景。在芥川的故事中,“地狱”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

表层地狱

最表层的意象,就是那幅地狱屏风图。良秀的地狱图中,画面中间是十殿阎王,周边簇拥着眷属,两边则是刀山火海。罪人们各个阶层都有,王公贵族,武士,阴阳师……每个人的受虐方式也不同。这大概是有“众生皆受地狱之苦”的意味吧。

“最恐怖的是悬在半空的一架牛车,牛车的背景是挂着很多尸体的刀树。牛车的挂帘被地狱的风吹起,一个身着华丽的女子长发飘飘地出现在烈火中。”那神情,那情景,都让人如临地狱。这无疑是火烧良秀爱女一幕的艺术写照。蕴含了良秀本人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心中的地狱和煎熬。

...

他人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他人即地狱。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内心的痛苦,很可能是他人造成的。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通常都具有严重的怀疑主义倾向,所以他对于人性之恶的洞察是十分深刻的。《地狱变》中,良秀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怎样的?

...

在小说中,崛川大公可谓是良秀悲剧的直接造成者。先是讨要良秀的女儿遭拒,本就对良秀心生不满。要求其画屏风图更像是有意为之。因为大公深知良秀对艺术的痴迷,才故意制造了火烧良秀之女这一幕,想看他在亲人和艺术之间作何选择,从而获得一种扭曲的乐趣和满足。


大公以外,其他人的态度也相差无几。在外人眼里,良秀是“让人感觉心眼不好的老头儿”“让人感受到一种野兽般的恶心”。连跟他学画的弟子也厌恶他,给他起了诨名,明嘲暗讽。


来自他人和周遭环境的恶意对于良秀最后的毁灭真可谓是“功不可没”。

...

芥川还有一短篇小说叫《鼻子》。讲的是一个老和尚因为五六寸长的鼻子而苦恼不已。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折腾,可笑的是,不论他的鼻子是长是短,老和尚始终都是别人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同样传达了“他人即地狱”的理念。


人与他人接触,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审视对象。这种审视未必是全面的、客观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而从这种无意识中很容易生发人性之恶,如对他人的痛苦幸灾乐祸,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虚伪的冷嘲热讽等。这些恶意宛如层层地狱,使被审视者饱受折磨。

自我地狱

...

画师良秀无疑是故事里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结局是痛失爱女后的自我了断。


而这种悲剧的本质则是艺术至上较之于人性的胜利。


绘画方面良秀无疑是天才。他画梅花,就能让人闻到清香扑鼻;画地狱,就能让人感到尸臭阵阵。可良秀的信仰和他这个人一样怪异,他崇尚“以丑为美”。“画吉祥天神时,画成一张卑鄙的小丑脸;画不动明王,画成一幅流氓无赖腔”,这种与传统审美观念的背离,也是他反叛世俗的表现。

...

当这种叛逆不为世人所容,便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天才独有的孤独感。而这仿佛在最开始就注定了良秀为艺术献祭人性的命运。


这种境界是极难达到的。它需要极其苦痛的领悟,使人达到一种近似疯魔的状态。疯魔的终点是至高艺术的达成,然而达成之时也便是自我毁灭之时,极苦与极乐交织于一点。就像良秀,当他面对燃烧的女儿,心情从痛苦变为愉悦的时候,追求完美艺术的疯狂对人性的超越也就完成了。


其实芥川龙之介本人和良秀很像。1927年,仅35岁的芥川服毒自杀身亡。他生前曾说过“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那么,这位鬼才是否也是在自我地狱与他人地狱的煎熬下达到崩溃的临界点的呢?结合芥川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看,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

海子

今年是2019年,突然想起,30年前,一个叫做海子的青年人也是这样,追逐着诗意的他太过孤独,生活也不如意。他到酒馆去,跟老板要求用念诗换酒喝。老板却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念诗”,海子只得悻悻离开。


于海子,他周围的世界是缺乏诗意的,这是他最大的痛苦。心中满怀着对理想和现实的苦闷,海子选择了在铁轨上结束他25岁的年轻生命。


他们都没能逃出地狱,没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只得选择肉身的消亡。

那我们呢?


我们不是天才,也不是孤高的艺术家,我们也饱受地狱之苦吗?


说到底,芥川所写的地狱到底是什么?它不存在于什么神秘的阴曹地府,而是真实地存在于这人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他人的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乃至恶意的伤害所带来的孤独感、疏离感甚至由此导致的自我怀疑,自己心中无法向他人诉说的隐秘,“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绪,不为世俗所屈服的奇怪执念,其实都是困扰我们的地狱。


我们每个人要摆脱自我的“地狱”,就必须要直面他人的恶意,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要留意那些为我们编织地狱的“他人”,努力化解或者避免冲突,远离恶性的无限循环。我们更要反省自己的内心,努力培养美好的品德,修养心性,浇灭自己内心地狱的业火,才不至于走向极端,走向毁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