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百度


...

图片来自百度

有个妇人被带去耶稣面前治罪,众人说“耶稣,这个人被抓奸。”耶稣说“摩西吩咐过,要向这样的人扔去石头”。人们议论纷纷,都等着耶稣给她治罪,但是耶稣却弯腰在地上写写画画默不作声,众人于是开始追问他。这个时候,耶稣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之中没有任何罪行的人,可以用石块打她。”说完又在地上写写画画,剩下那些人自知不配,一个个都离开了。这时耶稣抬头,只剩夫人站在原地等待,他问到“那些要治你罪的人呢?有人要定罪么?“夫人答“没有人了。”耶稣说“那你走吧,我也不定你的罪,你的罪消失了。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常常在我们生活中上演?那些血淋淋的校园暴力,那些黑暗的网络暴力…

  有一部叫《狩猎》的丹麦电影,因为一个孩子一句随意的童言,让一位心地善良的男人背上一生莫须有的罪名。始作俑者并非那位尚不分黑白的孩子,而是一群愚昧又无聊的大人们。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抓着小孩的“证词”,迫不及待地给男人酝酿“罪名”,然后集体自我催眠、站在道德制高点充当审判者。他们并非平日不知他善良,只是平静的小镇太需要爆炸性的话题,需要一个猎物。所以曾经和他称兄道弟的男人们,刚刚和他表过白的女人,都突然站在同一个阵营,从一开始的质疑他变成唾弃,他的善良、正直,全都要被他热爱的人们抹杀!

    即便后来法律宣判他的清白、“受害”小女孩一遍遍和大人说他并没有伤害自己,但人们似乎并不在乎真相,他们急于发泄,他们从没如此团结统一地爆发一种“正义”的热情,并且堂而皇之地拿起“石头”砸向他,似乎如此才能证明自己的“高尚”,他们不但揍他,还揍他的孩子、杀他的狗,连商店都可以不卖他任何东西…总之,他被千夫所指,任何人都有权力侮辱他、毁灭他。

    我第一次看电影气得发抖,第一次希望男主角可以黑化可以报复可以给那些愚昧的人一些教训。

    男主依然没有,他反抗超市员工只为买到自己的粮食;他揍小女孩的父亲只希望他能信任自己感受他的痛苦,一个夜访,他就原谅了这位曾经口口声声说了解他却也给他定罪的朋友;一年后,他就原谅了所有给他伤害的人们。他抱起了那个毁了他一生的小女孩,给予她未来成长的温暖。

    我正感叹男人的胸襟和善良时,正感叹他终于好人有好报要重新融入集体时,我看见了那些躲在暗处,在那个为男主儿子举行成人礼的狩猎仪式上,那些猎奇又充满恶意的眼神。那一刻我的心彻底凉了!

    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在八岁那年,作为一个喜欢凑热闹的熊孩子,跟着一群比我大的孩子去偷一户人家的门帘珠子,得知真相后,我一直劝他们回头是岸,然而他们根本不搭理我,冲进去扯完珠帘子就跑,而自觉没干坏事不急于逃跑的我,所当然成了“贼”。

    我被那家女人打得皮开肉绽,打断了五根粗树枝,并且她提着我去和我外婆说,养成我这种“贼”还要不要老脸!这还不够,她逢人必说我是贼。

    我当时并不理解,她明明知道我没偷东西,村里的那些人也没看见我偷东西,一些当时在场的熊孩子都能证明我没偷东西,为什么没一个大人听我为自己正言?长大后我才明白,她不过是将生活的不如意都发泄在我身上,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我到底有没偷东西,他们享受那种在背后指点的快感,那种自我陶醉的高尚。

    还好我外婆相信我,将我藏在羽翼下挡住了所有唇枪舌剑。尽管如此,这件事在我内心刻下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

    像这种恶意的中伤和集体排斥的事件太多太多了,我一个好朋友曾经告诉我,她永远记得那个冤枉她偷钱的孙姓小女孩;那个谣传她和男同学睡觉,将她被子泼湿,将她衣服丢到外面叫红莉的同学,她们是否会想起曾经有个和她们一样年纪的小女孩,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绝望地举起刀片割向自己的左腕。

    是不是和前两年的电影《让悲伤逆流成河》很相似?以及去年被网络暴力杀死的两位韩国女星。在满足众人的猎奇心和茶余饭后的消遣后,谁还记得她们?那些指责污蔑和得而诛之的“正义”究竟还要毁灭多少人性的美好和鲜活的生命?

    所幸我好好地活着并写下这篇文章,但是长大后的我收起了善良,不敢轻易示人,将它藏在坚硬的铠甲下,我甚至学会了拿起武器,随时自我捍卫。只因为我不想变成那些猎奇者、中伤者的“猎物”。

    就像《狩猎》的结尾,阳光中那把射向他的暗枪,就让他如同那些曾经被狩的猎物一样。敏感脆弱、瑟瑟发抖,不知道四周究竟埋伏了多少猎人,可能下一秒他就会被一枪毙命。

    你们也曾沦落到猎物绝望境地?或者曾是那群将猎物逼到绝境的猎人之一?当你们在暗处端起枪瞄准“罪恶”时,想想你背后会不会也正藏着一把枪,就在你宣布“猎物”有罪的同时,他可能也觉得自己有“资格”对你扣下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