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句话剧情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在妻子、医生和朋友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的头脑,重新获得现实检验能力,回到正常生活中的故事。


...

我和我的大脑,谁是主人
二、影片立意

1、现实检验能力与精神分裂

约翰·纳什是一个天才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他们有时无法分辨哪些东西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哪些东西是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所以,在其他人看来,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会表现得很奇怪,甚至有进攻性。

纳什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严重,不断地幻想出一些不存在的人——他的大学室友以及室友的侄女玛茜,甚至一个秘密军事组织的负责人。精神分裂严重地影响了纳什的生活,他一度认为自己被追杀,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妻子艾丽西亚。当纳什在一次演讲中被精神医生强制送回医院后,妻子艾丽西亚才终于明白一直以来丈夫诡异行为别后的原因。


...

幻想的小女孩

通过电击疗法和药物治疗,纳什慢慢恢复了一些现实检验能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重新回到了妻子身边。但是他没有工作,不能帮家庭分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因为药物的影响,无法回应妻子的情感要求。于是他偷偷停止了服药。然而,这险些酿成了灾难。在艾丽西亚去收衣服的间歇,纳什将孩子交给一个被他幻想出来的人照顾,导致孩子险些在浴缸中溺水而死。

艾丽西亚无法忍受自己和孩子都生活在如此不安全的环境下,决定带着孩子回到母亲身边。就在她开车准备离开的时候,纳什冒着屋外的大雨,冲到车前,朝艾莉西亚大吼:她没有长大!玛茜不可能是真的,她一直没有长大。

这一刻,大雨倾盆,但对纳什和艾丽西亚来说,却如拨云见日。


...

重获现实检验能力

2、问题与解决方案

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而有些问题,似乎就不那么容易解决。来自头脑中的问题就属于这一类问题。

纳什发现,自己越是跟那些被幻想出来的人物交流,那些人物在他脑海中的形象就越是真实。他与这些人对话的行为,成了这些“人”的养料。纳什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不再跟他们对话。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所不同的是,困扰我们的也许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也许是某个痛苦的回忆,总之是一些能够牵动我们负面情绪的东西。当我们不断地、反复地咀嚼这些经历的时候,痛苦就会一遍一遍地重演。这些负面的情绪本身并没有那么强大,却被我们生生地给喂养成一个庞然大物。然后,它们反过来侵蚀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为了抵御它们,我们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对抗它们、屏蔽它们,结果,它们越来越强大。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很多问题也许我们倾其一生也无法解决,那就接纳它,学会与它共存。纳什幻想出来的人物,一直存在于纳什的生活当中,伴随着他直到暮年。纳什不再想办法将他们驱离自己的大脑,接纳了他们,只是再也不跟他们讲话而已。对纳什来讲,虽然“他们”仍然是问题,但已没有那么严重。


...

不再跟幻想的人讲话

...

跟小女孩告别

有些时候,我们因为自恋,会去追求所谓的“完美”,不接受生活中存在的点点瑕疵。这会让我们不断陷入跟这些瑕疵的战斗当中,生活也变得鸡犬不宁,毫无幸福可言。也许,真正的解决方式并非将这些所谓的问题或是瑕疵全部铲除,而是试着从心理接纳它们,与它们共存,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内心可重新回到平和的状态。也许,这就是佛学中所提的“放下执着”吧。


3、爱是容纳

艾丽西亚是纳什的学生,因崇拜而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虽然纳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但艾丽西亚并没有嫌弃他。终其一生,艾丽西亚没有离开纳什。她既要照顾孩子,又需要照顾病人,身心憔悴。当她的朋友询问她的近况时,她的回答充满力量和人性的魅力: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义务,有时为曾想离开他而感到内疚。


...

爱,需要力量

...

爱,是一种容纳

年逾而立之年的我,时常在思考,爱,是什么?我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电影,也了解了很多人给出的定义,但是,我依然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也许,爱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的概念。不过,总有一些相同的东西,让我们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影片中,爱是陪伴,是关注,更是容纳。

艾丽西亚像一只坚韧而又充满力量的容器,几乎是无条件地承载和接纳纳什带给她的伤害,同时,努力将这份有可能毁灭他们关系的伤害转化成能够让他们继续走下去的能量。当她看到图书馆中的纳什被学生围住问问题的时候,微微上扬的嘴角和默默深情的双眼都表达了出了她发自内心的愉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听到纳什对自己的深情告白时,台下的艾丽西亚,热泪盈眶。也许,她再没有奢求过生活给予她回报,但最终,生活却还给了她一个深爱着自己的丈夫。


...

看见丈夫可以正常工作了

...

颁奖典礼上的告白

...

生活将爱她的丈夫换给了她
三、后记

我在多年前就听说过约翰·纳什这个名字,是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知道的这个人:一个是“纳什均衡”,另一个就是讲他如何通过判断一个从未长大的小女孩来对抗精神分裂症。经过这许多年,我终于找来了这部片子,认真地欣赏了一下。在头脑和内心的双重洗礼之下,我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

1、宽容他人与接纳自己

当看到纳什抱着公文包,拿着雨伞从学生身边走过,被学生嘲笑的时候,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

我们被人嘲笑过,也嘲笑过别人

青春期,因为脸上长出好多青春痘,而非常自卑,当时好多同学会因此而笑话我,所以,我一直害怕将自己暴露在公众的眼光之下,尤其是当众讲话。看到影片中的纳什,我想到了自己,痛苦、愤怒、羞耻的情绪弥漫在身体周围。然而,一瞬之间,又有另外一股巨大的力量击中了我——那些在纳什背后嘲笑纳什的人,他们身上也有我的影子。同样在学生时代,自己对理工学科相对更感兴趣,因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所以解题的时候相对同桌来讲熟练那么一点。于是,我也模仿过同桌咬着笔头,紧缩眉头的样子来嘲笑他。虽然这些事情都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在看到影片的这一幕时,双重的情感冲击还是让我当场就差点泪奔。

也许那些学生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纳什,他们嘲笑完眼前的人之后,也许回过头来却还要在课堂上努力地去学习这个人提出的理论。在那一刻,我深深地了解到,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尊敬,至少,不要嘲笑。接纳自己,能够很好地减轻外界对自己的恶意攻击;而宽容他人,则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友善和温馨。


2、幸福生活的真谛

我一直在追寻幸福生活的真谛,以为追求财富、影响力才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康庄大路,然而多年以来却一直沉浸在焦虑和痛苦中。后来,我也曾在一些书籍和文学作品中看到另外一些幸福状态的表述:沉浸在当下时刻,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彼时,我对于这样一种描述完全无法理解,以为这又是一些作者用来感动那些失败者的鸡汤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逐渐丰富,我越来越发现,这真的有可能就是幸福生活的真谛。而我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对于这样的描述,更是心悦诚服。

纳什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他也渴望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最有名的惠勒研究室,但是他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他完全沉浸在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忘我境界,或是心流状态。即使在他精神分裂症发作的时候,他也在拼命地工作。也许很多人不会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拼命的工作,但是,当我看到他在宿舍的玻璃窗上写公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其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并非是无聊苦闷的工作,而是充实幸福的享受。在那一刻,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有的只是身心合一地沉浸在当下的状态。纳什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一种状态,直到他的晚年。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纳什在数学和经济学中取得的成就是耀眼的,令人羡慕的,但其实,跟他工作是的状态相比,所有的成就,只不过是忘我工作之后的一种附加品而已,甚至都算不上奖励。


...

沉浸在工作中

当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追求财富、名誉、影响力等世俗的事情上时,内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情绪影响,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因为没有人会一直优秀,一直赢。面对这些自己所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不感受到焦虑和恐惧是不容易的。身处这样情绪中的人,是不会感受到幸福的。相反,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中时,就没有精力去思考过去和未来,也就不用去面对那些自己所无法掌控的事情,人自然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不过,一个人但凡能够进入到这样的状态中,生活给他的回报通常是异常丰厚的。这样,即使从结果论的角度来讲,也是相当不错的。

追求幸福,不应想外部世界索取,而是需要向内心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