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7.5,三星半。
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
(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
关于政治:
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寥。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街头游行离当下的时代和中国社会都太遥远了。这种距离感在当时是空间上的,今天则更是时间上的。虽然举世皆知,但无论如何他人的苦难永远是故事,不介入和逃避是大多数人的举措,而关乎这种“远离”恰恰是本片的主题-我们究竟有无罪责?
由此,影片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去亲历历史,历史真正在影像中活了过来。
远在越南的政治战争为何会牵涉到法国和整个世界?一旦涉及势力分裂,内政问题都会被煽风点火上升至国际问题-以及意识形态、种族等等问题。尤其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下,更何况有“国际警察”美国的监视。
最后,有一点仍无法理解-为何要采取街头游行,采取一种cosplay的游戏方式,将一腔热血挥洒在街头的叫喊?
关于新浪潮:
影片由多位法国新浪潮导演所拍的短片组成,虽然局部有亮点有创新,但整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和各导演的风格出入有关。
影片中教条的说教相对较少,或言导演的意图被转化为影像的表达,如动画、纪录档案、演讲的拼贴,尤其是美国的媒体和反抗者的声音交叉出现,讽刺意味十足。另外,也转化为受访者颇有建设性的演讲式口述了。
由此片可以看到各个新浪潮导演的倾向和风格,不是“轻骑兵”的一面而是介入的、政治性的一面。在其他个人影片中均有反映:如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周末、中国姑娘,克里斯马克的五角大楼的第六个面,以及雷乃、瓦尔达等人。
25.9.7投影仪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我的影评(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
政治与新浪潮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评分:A-8.3背景-主题-叙事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评分:A-8.3背景、主题与叙事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 ...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B+7.6简评: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