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慎入!!!
热门影评里面第一篇和第四篇都说得非常好,但是似乎都没有提及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钱。父亲抢来的钱其实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麦格芬,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只不过它以实物的形式出现了,但这并不会降低这部经典黑色电影的悬疑程度。本文将以“钱”为切入口,浅浅借用一点马克思的理论,试图从政治视角解读片中人与物的象征。另,文中对人物称呼为父亲、孩子等等就是因为记不住人名。
正值大萧条时期,父亲把从银行抢来的钱交给哥哥,让兄妹俩保密,永远地藏住这份财产,随后就被逮捕被判绞刑。牧师因为偷车被判30天。到此牧师为人其实已可见一斑。狱中父亲向牧师陈述自己抢银行的动机,因为他看不惯那么多的儿童流离失所。于是牧师以上帝作为通行证,开始了千里追财之路,娶到了自己的第25个妻子即兄妹俩的母亲,在宗教胁迫下,母亲被杀,兄妹俩也流离失所。
至此,联系大萧条的背景,一组明显的对立关系已经出现:父亲与孩子们和牧师之间的对立,代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是大萧条时期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阶级矛盾。至于钱,就是这组阶级矛盾所争抢的事物,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作为无产阶级被压榨的对象,是他们的苦难来源,也是资产阶级的财富来源。片中牧师以软硬兼施的手段逼迫兄妹俩道出藏钱地点这一秘密的行为,正象征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压榨。
只不过,牧师作为神职人员,是宗教的代表,比起现实里的资本家更多有一层道德化身的意味。作为一个应将道德正义当做职业与操守的人,却在其大旗下做劫掠之事,可见牧师不仅可解读为资产阶级,本片还有意指涉社会信仰危机问题。然而结尾给出的大团圆式结局虽略显牵强,但也表明了指涉社会信仰危机问题这一说法也略显靠不住脚:即使是信仰危机,人们还是期待着一个圣母般的形象的到来与信仰的纯粹。这一点后文会有所涉及并探讨。
现在已经明确的是,牧师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钱所代表的是剩余价值。而以父亲和孩子们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还可以再细分下去,主要人物包括:父亲、孩子们、母亲、撮合牧师和母亲的老妇(忘了叫啥)、大鸟叔叔等人。其中每个人物都有着无产阶级群体中存在的不同的倾向,如改良与革命等等。至于最后出场,拯救兄妹的圣母(姑且这么叫名字真忘了),其实是超于无产阶级的存在,她代表的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理想。其实由这个人物的设定也可以看出,此时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需要一个圣母一样全能形象来为故事自圆其说,也不可避免套上了一个大团圆式的仓促收尾。
就从父亲开始吧,在影片开头他就作为一个罪犯出场,暗示他是无产阶级中最早一批意识到暴力的作用的人,企图以西西弗斯式的孤勇行为对抗完备的资本主义机器,最终撞南墙而归。但是,实际上父亲还是很容易受到诱骗的,即使他明白大萧条局势下资本主义的罪恶,也还是对狱中就睡在他上铺的、道貌岸然的牧师说出了披露秘密的梦话。此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处在萌芽阶段,看到了局势,但还未清晰地认识,对资产阶级在潜意识中还存有幻想,综合起来就是双重思想。而父亲将抢劫的钱交给兄妹俩这一行为,可以视作老一代无产阶级将果实传给的新一代,将宝贵的剩余劳动力传给下一代,以作为日后成熟的创业资本。这也符合“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观点。
母亲作为动摇派,被牧师的妖言迷惑,仿佛处在蒙昧状态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完全顺从,成为资本家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奴隶。当然,片中在母亲欲与牧师共度良宵时遭到断然拒绝与训斥,断绝肉体欲望作为维护道德的一个口号,成为了遮掩牧师污点的幌子。所以此处肉体仅指身体上的劳动。作为奴隶与工具,母亲在牧师的指使下忏悔自己的罪过,助长资本家,也成为一颗权谋的棋子,一个资产阶级要挟无产阶级得以制胜的筹码。
为何这样说?其实片中是有相关情节的隐喻的,也算是本片较大的一个反转与疑惑点。男孩看着被警察控制住的牧师,听闻了母亲被杀的真实消息,当场转变了态度,双手献出藏有钱的洋娃娃,并央求警方释放牧师。其根本原因,还是希望挽回母亲,打发牧师,毕竟巨额钞票比起圆满的家庭真的不算什么。尽管母亲已逝,但她仍旧起到了一个人质的作用,使仍然脆弱的无产阶级碰上资产阶级冷酷精明的算计逐渐崩溃,即使人质是一个动摇派,因为此时的无产阶级在心灵上也未到成熟之时。
这便是孩子们代表的新一代无产阶级,有相对清晰的认识,有坚定的行动,甚至足够机智,但还未决绝坚强。人情这道坎,也很难迈过去。
至于老妇,其实和父亲母亲的形象都有些接近。而鸟叔,则代表对改良持观望态度、对革命没有信心的群体。鸟叔的最后一场戏,是他发现了沉于湖底的母亲,陷入自我挣扎的漩涡,尽力想摆脱原本就子虚乌有但始终恐慌的的杀人罪名,不理睬一旁求助的孩子们。他一遍遍祈祷,好像是真正的基督信徒,有自己的道德;又好像是受牧师蛊惑的一份子,是他人道德的奴隶。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压迫惯了,心底最原始的奴性被唤发出来,困于一生想摆脱的阴影但不得逃离,在半癫半痴中受恐惧的煎熬。这一点也不限于什么阶级,是人因记忆、身份等固有因素梦魇控制而陷入的绝望,例如《闪灵》。(其实据此也可以揣测一下鸟叔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杀妻?……)
大体上的人物分析就到这里了(黑色电影被我讲成了红色电影……),对于影片具有的厌女争议也想浅讲一讲。
初看电影,尤其前半段有很明显的厌女倾向,像什么劝婚的、自贬的有很多,但到后面可以发现一个典型的圣母形象出现了,可见母性的慈爱才是上帝真正的色彩,对女性角色的青睐不言自明。有人说这是一种虚伪,那就虚伪吧,难道圣母形象可以否认?这不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而且基于时代,尤其又大萧条,女性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真的就微乎其微,说厌女辱女的就不用把现在代入以前了哈。
最后感叹一下整部片子的音乐很好,布光顶级,摄影大赞,那段兄妹俩乘船逃离用动物自然史来隐喻的也很惊艳!来欣赏一下黑白光影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