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回京之后,我看的第一部院线电影。

王传君,张钧宁,柯汶利(《误杀》的导演)。

早在观影前,我就在网上读到大量好评。

猫眼预测票房,也从最初的1亿,变成了现在的11亿。

不出意外,它会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第一部爆款商业片。

...

行业复苏?

业界良心?

三天前,我从电影院出来,只感觉到不适与悲哀。

不适,是因它的风格故弄玄虚,表面上貌似深沉浓烈,实则却稚嫩低级。

悲哀,是因在我看来,中国电影的审美,正在变得越来越扭曲,越来越肤浅。

《默杀》

...

《默杀》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它在海报上,写着“建议未成年人谨慎观看”。

它在抖音上,四处传播“大尺度”和“施暴者全员惨死”等激烈字眼。

也就是说,在创作者看来,它应该是一部悬疑惊悚片。

而在我看来,它却既不悬疑,也不惊悚。

不夸张地说,它甚至毫无真实情感,只是对韩国电影的拙劣模仿而已。

01
不悬疑,不惊悚

一部电影,要想表达悬疑惊悚,通常有三种拍法。

第一流的拍法,是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把我们带进凶犯的内心情境,让我们跟随镜头抽丝剥茧,最终感受到心灵层面的恐怖与震撼。

比如《惊魂记》中,希区柯克先带观众进入了诺尔曼(变态者)的房间,给我们看了很多动物标本、裸女和被侵犯的女人的挂画。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产生悬念,就会下意识的猜测,诺尔曼有暗黑癖好、性压抑和暴力倾向,很危险。

当电影走向结尾,诺尔曼的变态杀人狂身份被揭开时,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从而恐惧,害怕。

在这类作品里,我们害怕的,是人性最底处的阴暗。

...

第二流的拍法,是用反差式的剧本构造,将观众代入到一个受害者的世界,再瞬间把受害者的形象推翻,让我们的心头猛然一颤。

比如《唐人街探案》中,陈思诚先透过秦风和唐仁的视角,勾勒了一个人畜无害的少女形象:思诺。

之后,电影又用各种细节留白,让我们隐约察觉到,思诺的养父,是一个杀人恋童的变态。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产生悬念,就会下意识的担忧,思诺那么可怜,她跟变态同处一室,接下来情节会怎么发展。

当电影走向结尾,思诺的幕后黑手身份被揭开时,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感,从而恐惧,害怕。

在这类作品里,我们害怕的,是童真被残忍的泯灭。

...

发现没。

无论《惊魂记》还是《唐人街探案》,让我们心生恐惧的,都不是某个单一的经典画面。

而是那个经典画面,跟电影之前传递的细节信息串联起来,使我们产生了深层次的想象空间。

在这种设计之下,我们的恐惧是深邃的,是心灵层面的震撼,夹带着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可,《默杀》是怎么做的?

同样是悬疑惊悚,柯汶利选择了一种最不入流的拍法。

这种拍法,可以用八个字形容:镜头直怼,一惊一乍。

电影开场,直接拍一帮坏孩子霸凌小彤。

涂胶水,用脚踹,怎么恶心怎么来。

...

之后,画面切到雨夜。

坏孩子们聚到一块,突然黑衣人闪现出来……

长久的静谧无声,配合突如其来的闪电巨响!

害怕吗?

确实害怕。

但,我们怕的是什么?

我们怕的,只是巨响的惊吓,和黑衣人的外形而已。

说白了,我们产生的并非内心深层次的恐惧,而仅仅只是生理本能的一激灵。

这种“一惊一乍”的创作手法,就像过家家的时候,小朋友躲在床底下,突然冒出来吓唬人一样。

...
...

《默杀》就是这样一部,直白且稚嫩到犹如过家家式的电影。

它所谓的惊悚,几乎全部都是一惊一乍,刺激生理本能罢了。

而它所谓的悬疑,实质也根本没有悬念,只是靠一堆回忆的拼接。

电影后半段,当黑衣人的真实身份被揭开,我们没有任何惊讶,任何震撼。

更糟糕的在于,我们无法与任何一位人物共情,体会不到任何真实的情感。

...

为什么?

02
真实情感

2019年,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指导的《误杀》上映。

《误杀》虽源自印度IP,但却票房口碑双丰收,成了近年的国产悬疑佳作。

原因,除了精妙的本土化改编,和优秀的暗线设计外,还有其蕴含着真情实感。

电影前30分钟,一直都在勾勒主人公的家庭戏,刻画表面无能的父亲,坚韧刚强的母亲,和不理解父母的女儿。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进入主人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遭遇的事件产生共情,担忧他们的安危。

《误杀》中的很多情感对抗戏,甚至被多个综艺反复翻拍,被当作是影史经典。

...

《默杀》呢?

看得出来,柯汶利很想复刻《误杀》的成功。

比如,李涵(张钧宁 饰)跳窗时,林在福(王传君 饰)跳楼时,电影的剪辑非常专业,配乐也挺有感觉。

电影这时候想传递给我们的主题,明显是一往无前的母爱与父爱。

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切,我们没有任何触动。

因为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情感铺垫。

在结局到来之前,电影里没有任何画面,表达过李涵和林在福对孩子的爱。

因此,李涵和林在福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单纯只是没有感情的,大尺度动作戏而已。

...

《误杀》之所以令人触动,不仅在于主人公,还在于反派的刻画。

比如,强奸少女的中学生素察,我们一开始只觉得他非常可恨,活该被杀。

紧接着,透过陈冲和姜皓文的演技,我们很快意识到,素察来自一个只知道追名逐利的官宦家庭,他的人格之所以那么变态,大部分是被父母造成的。

如此一来,素察就的罪恶就有了来源,我们就会隐约开始思考,电影里一切的悲剧,都源自权力的麻木和不受制约。

当我们看到素察的父母,强硬中带着悔恨,残忍中带着慈爱时,内心就会五味杂陈。

...

《默杀》呢?

对于霸凌者,除了霸凌时的“大尺度”之外,电影没有任何其他的刻画。

对于霸凌者的父母,以及霸凌者的成长环境,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刻画。

一切的罪恶,根本就没有由来。

所有的坏人,仅仅就只是坏人。

或者说,她们只是营造“大尺度”的工具罢了。

...
03
对韩国电影的拙劣模仿

大概从这两年开始,很多国产片的风格,越来越像韩国电影了。

从商业大佬,到行业国师,大家纷纷开始学习韩国,玩起了暗黑影调,刺激选题。

而,模仿韩国电影最为拙劣,也是最不加掩饰的,我认为当属这部《默杀》。

看看这只王传君,是不是跟河正宇一模一样。

...
《默杀》与《追击者》

我之所以说《默杀》最拙劣,并不是因为它的服装造型,和视听风格。

而是因为,它没有学到韩国电影的精神内核,只模仿了一些外在皮毛。

作为一部犯罪题材片,《默杀》的“尺度”很大吗?

在我看来,它没有任何“尺度”。

它没有像《追击者》那样,表达对低效体制的批判;也没有像《杀人回忆》那样,表达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即便是国产片,即便是《误杀》和《唐人街探案》,也在能过审的最大限度上,尽可能地描绘了当权者的虚假,社会与人性的复杂。

《默杀》则完全没有任何这样的东西。

它所谓的“大尺度”,仅仅只是血腥的画面,一惊一乍的音效而已。

...

倘若抛开故弄玄虚的回忆叙事,你会发现《默杀》的整个故事,简单到令人发指——

继父强奸了小彤,然后小彤把继父杀了。

霸凌者害死了小彤的朋友,然后朋友的父亲把霸凌者杀了。

坏人拍的没缘由,好人拍的没张力。

换句话说,电影没有任何的批判与反思,只是在演“好人杀坏蛋”的戏码而已。

而其所谓的“暗黑画风”,也只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

...
《默杀》与《猪猡之王》

落笔至此,我已经无力吐槽了。

我只能说,《默杀》令我失望至极。

它打着“反霸凌”的主题,同时却极度的渲染血腥暴力,靠猎奇画面做宣发,给观众制造施虐的快感与情绪。

它坐拥一众实力派演员,拥有专业的配乐、美术和剪辑,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就像一座空中楼阁,徒有虚表,毫无感情。

这样的作品如果能爆,真是中国电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