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情感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4》刚开播就获得了极高关注度。一时之间,对节目内容和参与嘉宾的讨论席卷各大社交媒体,而对“大男子主义”的讨伐和女性婚姻困境也又一次成为了话题风暴的核心。
与之类似,站在女性视角对婚恋关系的讨论,不只是出现在《再见爱人》,而是伴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情感观察类综艺不断涌现。可以说,这些节目的火爆本身就是反映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但同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通过这面镜子,女性真的被看见,能发声了吗?镜子中所映照出来的当代女性,又究竟是怎样的面容?本文从《再见爱人4》的开播说起,聊一聊情感观察类综艺背后的文化心理。
撰文|阿莫
当情感综艺变成“吐槽爽综”
作为一向有话题有热度的高分情感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4》播出后可谓是再创新高,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关注度,相关话题不断登上热搜,引发轰轰烈烈的讨论。究其根本,主要是这一季的嘉宾杨子和黄圣依夫妇实在是太过“抓马”。
就目前已经播出的节目来说,《再见爱人4》中展现的杨子可称得上是 “爹味典范”,不仅对妻子的了解甚少,还经常出现好吹嘘说教、自我感动、自理能力差等等表现。与之相对,作为妻子的黄圣依则展现出被长期的控制欲胁迫、总是顺从但充满委屈的女性处境。不仅是观众,就连观察室中点评的嘉宾也纷纷表达对其不满。由于杨子的一些表现过于夸张,甚至引发了观众对于两人是否是来节目炒作的怀疑。自此,围观、吐槽和“劝离”成为节目评论的主论调。
从第一季走到第四季,无论是嘉宾的选择和议题展开,《再见爱人》都在咖越来越大、故事越来越狗血、观众情绪越来越愤怒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在第一季时,这档综艺还没有容纳双方皆为明星的夫妻,对情感的表达也相对复杂。毕竟,两个人是因为爱情走入婚姻的,他们欣赏、珍惜、包容过彼此,一起畅享过美好的时光,也忍受过彼此的缺点。可以说,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令人疲惫又舍不得的唏嘘状态,才是绝大多数岌岌可危的婚姻的常态。而踏上这段旅途的人,一定有所不舍,但也相当难以打破隔阂,所以才在旅途中逐渐厘清婚姻,试图做出做出最好的抉择。
从第二季的张婉婷宋宁峰夫妇到第三季的傅首尔老刘夫妇,热搜漫天飞和高流量的同时,明显可以看到的是,对“爱”的深度探讨越来越少,而对个人的矛盾和批判却越来越多。节目的呈现和观众的讨论更加聚焦在“这个人错在哪儿了”以及“另一方为什么还不离婚”,值得被拿出来评判的故事一个案例接着一个,将 “再见爱人”变成了“家庭法院”。曾经还偶尔愿意嗑磕cp,在“玻璃渣里找糖吃”的观众,现在只想一边骂人一边高呼——离。
事实上,近年来的许多情感观察类综艺,无论是聚焦相亲约会,恋爱情侣,还是已婚夫妻,都存在着大量的类似倾向和议程设置。且这种批判主要集中在“骂对象”和“求清醒”上,故事的基本论调是某人在婚恋关系中做得不够好,应该戒掉“恋爱脑”,早日清醒过来,脱离苦海。在这些批判中,绝大多数被批判的对象是男性,需要“清醒过来的”则是女性。例如在去年热播的综艺《爱的修学旅行》中,金莎和男友孙丞潇的恋情被观众们议论纷纷,许多观众通过诸多片段分析蛛丝马迹,批判孙丞潇的各种行为,呼吁金莎赶快分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综艺节目中,对情感的审视和批判变得合理。《再见爱人4》的观察室嘉宾,专家沈奕斐就主动提出:“每一段婚姻里面,都有一个主要责任方。当需要改变的时候,主要责任方不做出改变而要对方去迁就忍让,那么改变婚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此言论进一步为婚姻失败的“归责”给出了看似官方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这样的语境下,情感观察类综艺毫无疑问正在成为逐渐承载女性观众情绪的“爽综”,这种“爽”不是指它能够改变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而是综艺藉由被观察嘉宾的展示和观察室嘉宾的评价,让女性观众得到一种处境被察觉的感受,以及话语权彰显的感受。
观众的心理不难理解,一方面,女性在婚恋生活中的被压迫的现实客观存在,并期待被看见;另一方面,通过分手或者离婚代偿等等“反抗”,观众期待嘉宾能代替自己达成类似爽文/爽剧中的“大女主”角色成长的结局,彰显“女性的强大与价值”。与此同时,综艺正在“有预谋”地制造和放大一切婚恋中的矛盾细节,从而成为承载观众情绪的出口。
情感观察类综艺的崛起、内卷与异变
约从2018年起,情感观察综艺开始逐渐流行,涉及人生或者说婚恋的各个阶段。从青年男女的初相识、暧昧与牵手,到情侣或夫妻的相处日常,到离婚再婚的爱与挣扎,再到中年女性的重振旗鼓……人与人之间的每一种不同形态的关系,发生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里所衍生出的不同情感话题,都被挖掘殆尽。而随着恋爱题材综艺和观察形式结合的不断分化题材和“内卷”竞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观众注意力,情感消费在其中肆意泛滥和脱离本真也变为某种必然。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综艺真人秀全是剧本或者造假,制作方完全可以通过嘉宾选择、规则设置、后期剪辑等等方式自然而然地达到想要获得的效果。无论是节目中的“游戏环节”还是对是否离婚做出选择等显性设置,还是通过其他现场嘉宾以及观察室评论者的反馈和“嘴替式”评价,都能够达到最大限度制造狗血和放大矛盾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选择所展现出来的内容,与其说是情感,更像是社会学家斯捷潘·梅斯特罗维奇在其著作《后情感社会》提出的“后情感”。后情感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发的、真实的情感,而是被现代文化工业操纵成为一种“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其表现形式以碎片化、快餐化和感性化为主要特征。在对快感的追求下,受众对本真情绪的体验依然在不断钝化,发自内心的情感逐渐让位于生产商们制造出来的快感,更加便于制造虚假、夸大的受众需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情感观察类综艺变得越来越在乎参与嘉宾的“咖位”——《春日迟迟再出发》中男明星王栎鑫的前妻吴雅婷、《怦然再心动》中婚恋成谜却有孩子的王子文、《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曾因被指“第三者”隐匿娱乐圈后又复出的唐一菲等。不仅仅因为明星能够在节目初始就提高关注和曝光度,更因为明星相较于普通人来说,私人生活早已部分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有足够多可以挖掘的八卦,可以咀嚼的细节。
正是在这样的“基本盘”和社会环境、社会情绪的指引之下,瞄准女性“痛点”的情感观察类综艺作为“她综艺”的一种开始出现并逐步流行。其往往不求在内容的具体设置和规则上做出创新突破,而是主要力求为女性提供足够的声量和话语权,从立意和话题度上赢得观众的注意和共情。
需要肯定的是,许多尖锐、敏感、普遍的婚恋话题都在不同的情感观察类综艺中提出并以女性视角做出了有力的表达。像《我家那闺女》,其中设置的话题就包括:婚姻是人生必选项吗;为什么要结婚生子;女性应该学会做家务、照顾家庭吗;父亲希望自己女儿以后成为贤妻良母吗;为获得异性青睐改变自己外表的做法可取吗;女性应以工作为重还是事业为重等等。
毫无疑问,许多节目在勾画女性画像时,本来就是依据其“母亲”“妻子”社会角色等所需功能性需求所塑造的。根据艺恩数据的调查显示,过去四年,“她综艺”中时尚、娱乐、育儿的题材数量占比分别为28%、25%、22%。而纵观诸多出圈爆火的情感观察综艺名字《我家那闺女》《婆婆和妈妈》《妻子的浪漫旅行》《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她们是恋人、妻子、女儿、婆婆、妈妈……唯独不是她们自己。
在婚恋、择偶、家庭的领域之外,在吐槽男人和发泄怒火的“幻境”之外,女性还能书写出什么样的 “爽综”?换句话说,什么才是真正对于女性的“爽综”,也许会是我们向一个更美好、更平等的未来所提出的问题。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撰文:阿莫;编辑:走走;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