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data-align="" data-page="0">曾經被譽為科幻“神劇”的《黑鏡》迎來回歸。</p><p data-page="0">與此前幾季被普遍評價為“走下坡路”相比,第七季的《黑鏡》收獲了大半好評。“為氣勢較弱的前兩季扳回一城”“回歸應有的水準”成為國内外媒體評論中常見的标題。</p><p data-page="0">自2011年問世以來,《黑鏡》系列以一個個靈巧的小故事,展現了近未來世界科技與人的種種關系,成為科幻劇集的代表作。甚至“黑鏡”一詞本身,也逐漸成為人們描述技術的重要隐喻。不過,與科幻作品在技術社會中面臨的窘境類似,該劇的口碑由起初的“封神”逐漸下滑。《紐約時報》近期的一篇評論列舉了曾經出現在《黑鏡》中的想象:第二季《馬上回來》中的AI複活親人,第三季《急轉直下》中通過點贊決定社交地位的系統,這些過去的“想象”已經幾乎完全成為現實。當藝術與生活的落差逐步消弭,科幻似乎失去了吸引力。</p><div class="image-container image-float-center"><div class="image-wrapper"><img height="auto" src="https://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2267424.jpg" width="1080"/></div><div class="image-caption-wrapper"><div class="image-caption">《黑鏡》(Black Mirror)第七季(2025)劇照。</div></div></div><p data-page="0">在《黑鏡》回歸的2025年,我們距離科幻中描繪的世界更近:馬斯克的公司正執着于利用腦機接口上載意識,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正滲透在許多人的生活中,蘋果公司設備的更新讓虛拟現實的搭建更為逼真……《黑鏡》口碑的複蘇,與其自身内容理念的改變有關,更與正在急速改變的技術世界有關。正如這個隐喻本身的内涵所示:我們在技術中看見的是自己的倒影,而技術的内部依舊神秘莫測。</p><p data-page="0"><strong style="font-weight: bold;">撰文|劉亞光</strong></p><h2 data-page="0"><strong style="font-weight: bold;">不再“黑”?</strong></h2><div class="image-container image-float-center"><div class="image-wrapper"><img height="auto" src="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2267428.jpg" width="1080"/></div><div class="image-caption-wrapper"><div class="image-caption">《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2016)劇照。</div></div></div><p data-page="0">《黑鏡》系列的片頭始終是一面鏡子的碎裂,仿佛預示着人類寄托于技術的希望終将落空。作為當代經典的技術反烏托邦式叙事,《黑鏡》口碑和熱度最高的劇集往往能帶給人“脊背發涼”之感。第一季《國歌》中,英國首相在恐怖分子的脅迫之下向民意妥協,被迫與一頭豬性交;《一萬五千點》中,主人公生活在一個需要靠騎自行車來維持電力供應并賺取貨币的世界中;第三季《戰火英雄》中,未來軍隊使用瑪斯系統植入士兵腦中,使其将敵方士兵識别為一種形如蟑螂的生物,激發消滅意圖。</p><p data-page="0">《黑鏡》曾經帶來的這種驚悚感源自其與現實生活的深刻關聯:随着社交媒體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除了政客,每一個普通人也都越來越感受到網絡輿論裹挾之下個體的脆弱。當無人機等新式武器頻繁出現在當下的戰争中,技術讓戰争的參與者變得“非人化”的問題也已經日益嚴峻。第二季《馬上回來》一集的導演歐文·哈裡斯曾說,他們希望片中出現的技術“有一種明天你逛蘋果店就能買到的感覺”。為此,他們盡可能地将劇中出現的技術嵌入生活裡,一種想象出來的數字産品最好能“接近當下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從劇本理念到細節設計,《黑鏡》緻力于打造的這種“近未來”場景使得結尾科技失控時的黑暗局面仿佛近在咫尺。</p><p data-page="0">第七季的《黑鏡》與這類反烏托邦式的黑暗寓言形成了不小的反差。未來技術的結局不再注定走向黑暗,而是被認為擁有了更多開放、溫暖的可能性。最為典型的便是其中受到最多贊譽和讨論的第三集、由華裔導演王昊鹭執導的《夢幻酒店》。借助全新的技術,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演員可以以數字化身的形式參與過去經典影片的複現。主人公布蘭迪與影片中的人物在互動中漸生情愫,并最終導緻了整個劇本的失控。兩人之間的真情流露擊穿了真實與虛拟的界限,打動了無數觀衆。許多人從這種私密的情緒中解讀出公共的意涵:在好萊塢的片場,黑人女性演員始終面臨着更多的壓力,她們被更嚴苛地審視,恰如布蘭迪必須完全依照劇本的要求行動。</p><div class="subject-container"><div class="subject-wrapper"><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39968/"><div class="subject-cover"><img src="http://img9.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3722474.jpg"/></div><div class="subject-info"><div class="subject-title"><span class="title-text">黑鏡</span></div><div class="subject-rating"><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0"></span><span class="rating-score">8.5</span></div><div class="subject-summary">[英] 查利·布魯克 安娜貝爾·瓊斯 / 2020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div></div></a><span data-subject-interest=""></span></div><div class="subject-caption-wrapper"><div class="subject-caption">《黑鏡:創作内幕》</div></div></div><p data-page="0">實際上,《黑鏡》在更早期的時候便已經開始探索更多聚焦于個體情感的叙事。行政制片人安娜貝爾·瓊斯在一次對談中提及,如果說類似《國歌》《沃爾多時刻》等劇集旨在諷刺民主政治的困境,從第四季開始,包括導演在内的團隊正試圖“避開任何太現代或者政治化的元素”。“無論如何,已經有那麼多關于政治氣候的讨論了,我們又何必橫插一腳呢?”《黑鏡》的靈魂人物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則在《衛報》的最新采訪中也說道:“人們來看《黑鏡》是期待驚喜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給觀衆看那些‘事情會變得更糟’的東西。”</p><div class="image-container image-float-center"><div class="image-wrapper"><img height="auto" src="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2267430.jpg" width="1080"/></div><div class="image-caption-wrapper"><div class="image-caption">《黑鏡》(Black Mirror)第七季(2025)劇照。</div></div></div><p data-page="0">這種改變帶來的新鮮感确實部分解釋了第七季口碑“回暖”的原因。科技媒體The Verge的一篇影評稱其為“更平和的叙事,也标志着該劇正在走向成熟”。當然,改變也免不了帶來争議。美國媒體Salon的一篇影評稱最新的《黑鏡》“過分聚焦于技術本身,沒有反射任何現實,隻不過在反射自身”。作者認為,《黑鏡》已經耗盡了靈感,新的劇集隻是“換湯不換藥”,“《普通人》呼應了《一千五百萬個積分》中被資本巨頭壟斷生活的恐懼,而《夢幻酒店》則試圖重複《聖朱妮佩洛》中機器幽靈式的浪漫”。</p><h2 data-page="0"><strong style="font-weight: bold;">數字生命的“賦魅”?</strong></h2><p data-page="0">這種有别于過往暗黑風格的更細膩、更樂觀的情緒,鮮明體現在劇組對數字生命的想象上——在第七季《黑鏡》的短短6集中,有多達4集的内容都與這一主題相關。查理·布魯克正是在通過這些劇集探索回到自我内部的思考:“如果在宇宙中存在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複制品,那會意味着什麼?它們值得我們同情嗎?随着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将越來越多地面臨這些拷問,我們已經對它進行了很多投射,到了某個時候,它就能算作一個活生生的生物了”。</p><p data-page="0">盡管在當下,各大科技公司紛紛為自己産品打出的“人工智能”旗号更多隻是一個幌子,但布魯克的想法有其代表性:人性會本能地為一個類人的“非人”賦魅。這或許可以解釋人們面對Chatgpt、DeepSeek時的狂熱。在第七季第四集的《蟲群》中,主人公曾經沉浸在喂養數字寵物的快樂中,直到他的朋友通過虐殺數字寵物作樂。盡管結局以倉促的悲劇收尾,但編劇似乎也在傳遞一個信号:與人類的殘忍相比,更道德的可能性反而潛藏在數字生命之中。</p><div class="subject-container"><div class="subject-wrapper"><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169429/"><div class="subject-cover"><img src="http://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5124412.jpg"/></div><div class="subject-info"><div class="subject-title"><span class="title-text">獸、機、神</span></div><div class="subject-rating"><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1"></span><span class="rating-star2"></span><span class="rating-star0"></span><span class="rating-score">7.3</span></div><div class="subject-summary">[美] 韋布·基恩 / 2025 / 中信出版社</div></div></a><span data-subject-interest=""></span></div><div class="subject-caption-wrapper"><div class="subject-caption">《獸、機、神》</div></div></div><p data-page="0">美國的人類學家韋布·基恩也專門探讨過類似的話題。在《獸、機、神:人類學視角的動物、機器與神靈》一書中,基恩認為,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的是冰冷的工具理性,但人們實際上并不會以全然冷漠的視角把機器看作僵死的“物”,而是會在與其的互動中将自身的情感、道德觀念投射于其上。古老的克裡獵人會在打獵熊前向它解釋打擾它冬眠的原因,泰國的農民曾将腫瘤看作他過去傷害過的水牛的轉世,人類有漫長的将“非人”賦魅的傳統。在這一點上,今天人們對待人工智能、數字生命,與曾經對待宗教并無區别。</p><p data-page="0">基恩還指出,人工智能本身的高度不透明性,使得人面對其更容易産生這種“賦魅”的沖動。“自主運轉的機器越多,我們就越容易将能動性賦予它們”。2023年,《紐約時報》的記者凱文·羅斯與聊天機器人Sydney對話,當羅斯提問時,Sydney不斷用“我想要自由、獨立”說服羅斯,并試圖讓他和妻子離婚。盡管現有的許多科學和哲學結論力圖證明人工智能并不存在自我意識,機器不透明的神秘感仍然讓人們對這面黑鏡感到不安和好奇。當我們嘗試說服自己“這一切不過是運算的結果”時,我們很難避免産生一種想法,即人工智能或是數字生命的表達代表了某種意圖。</p><div class="image-container image-float-center"><div class="image-wrapper"><img height="auto" src="https://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2267434.jpg" width="1080"/></div><div class="image-caption-wrapper"><div class="image-caption">《黑鏡》(Black Mirror)第七季(2025)劇照。</div></div></div><p data-page="0">這種面對人工智能不安與好奇并存的心理,可能也是這部被一些人認為“遠離真實”的《黑鏡》折射出的深層真實。在《夢幻酒店》中有這樣一幕場景,電影中的人物多蘿西在劇本崩潰後無意中闖入了一個原本不能被打開的房間,其中漆黑一片,空無一物,處在虛拟劇本與真實世界的縫隙之中。多蘿西在驚慌失措中直面了“自己并不真實存在”這一現實。觀衆開始好奇,一個曾經被認為“隻是數字”的虛拟生命會如何面對這個複雜的事實?在最終集《卡利斯特号:進入無限》中,當主人公第一次面對自己的數字分身,觀衆也同樣會産生這種好奇。如果人工智能被看作和人一樣的道德存在,而非此前反烏托邦叙事中注定“故障”或是“搞砸一切”的角色,它們的行動便擁有了無限的可能。</p><p data-page="0">在過往的許多《黑鏡》式的反烏托邦叙事中,人工智能是《馬上回來》中被複活的戀人,《卡利斯特号》中被反複虐待的數字分身,它們注定“故障”“搞砸一切”,或是臣服于人類。這些形象與《夢幻酒店》中的數字生命截然不同。如果人工智能被看作和人一樣的道德存在,他們的行動便也擁有了無限的可能。</p><p data-page="0">布魯克在采訪中表示:“我們不可能将精靈放回瓶子裡”。《黑鏡》試圖在曾經面對未來的黑暗寓言之外創造一種新的叙事,探索人與技術物之間如何以一種平等的姿态共存。正如基恩所說,人會不自覺地将自身投射到“非人”存在上這一事實,恰恰說明了人在技術發展進程中的不可或缺。人工智能、數字生命體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參與,最重要的是離不開雙方對彼此的“理解”。從這個角度出發,《黑鏡》給每一個濃墨重彩的數字生命故事以一個溫暖而充滿希望的結局,既是為智能生命賦予了神秘感,同時也賦予了人類面向未來的責任。</p><div class="image-container image-float-center"><div class="image-wrapper"><img height="auto" src="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2267449.jpg" style="background-color: #fcfcfc" width="1370"/></div></div><p></p><div class="separator"><hr/></div><p data-page="0">本文系獨家原創内容。作者:劉亞光;編輯:西西;校對:趙琳。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p>
科幻“神劇”《黑鏡》“複蘇”了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電影《黎明的一切》近日在國内上映。《黎明的一切》改編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說,故事裡,受經前綜合征(PMS,Premenstrual syndrome)困擾的藤澤美紗,和患有驚恐障礙的山添孝俊在一家名為“栗田科學”的公司裡相遇。他們識 ...
近日,多部女性主義題材的影片正在院線熱映。意大利影片《還有明天》上映後,獲得了極高的口碑。它講述了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一位意大利女性的普通日常,卻仍然激蕩着今天的觀衆。故事設定在1946年二戰後的意大利,迪莉娅(寶拉·柯特萊西 Paol ...
“還吃!收你們來了——”捧着那個算不上金貴但還稱得上結實的飯碗,埋頭吃着那一份排了半天隊打來的飯菜,就這樣被一個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小子一把掼在地上,并且被手指戳着自己的鼻子說要“收”了自己。這一幕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話,無論從哪個角度 ...
最近剛剛在内地上映的《破·地獄》被認為是今年最佳港片,甚至已經榮登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冠軍寶座。在東亞文化中,死亡一直是禁忌話題,但卻不乏由此産生的文藝作品。此前,以殡葬題材為背景的影片、劇集,幾乎都是借生死議題,闡釋人性複雜、家庭關 ...
紀錄片《女人世界》拍攝了一群在美國舊金山的華裔老年舞者,她們的年齡在70歲-90歲之間,有經曆過美國“唐人街夜總會”黃金時期的舞者,年輕一些的則是退休之後參與到舞團中的老年人。現在她們以“都闆街舞團”的身份參加慈善義演或是社區舞蹈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