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To the Victory!》这电影名,还以为这会是一部描绘乌克兰前线炮火的纪录片,实际上是乌克兰导演 Valentyn Vasyanovych 将我们抛入了一个看似遥远却又无比切近的战后未来。这并非纪实,而是一则深沉的政治寓言,一首关于乌克兰人在断壁残垣中挣扎求生的反乌托邦悲歌。
导演的朋友试图为远方的孩子录下放风筝的视频,镜头里风筝摇曳,温情脉脉。然而下一秒,俄军的子弹袭来,他倒下的第一反应是强忍住喉间的惨叫,狼狈地切断视频通话。一个父亲的柔情与战争的残酷被撕扯到了极致。
导演的妻子与女儿远赴维也纳寻求安宁,他却选择留在满目疮痍的基辅,执拗地要拍摄一部“关于国家与个人困境”的电影。他的镜头对准的正是那片被战争撕裂后只剩下男人的世界。于是所有的温柔与亲密都变得扭曲而滑稽——当他想为电影拍摄一场性爱戏时,镜头前唯一的选择是自己的朋友。
影片中弥漫着一种奇异的狂欢式绝望。男人们挤在幽闭的房间里纵情蹦迪,音乐有多欢快,气氛就有多悲凉,仿佛末日前的最后一场派对。这场景让我瞬间想起了疫情封锁中,人们在斗室之内跳起《火红的萨日朗》的画面——原来人类的苦难在本质上如此相通,都是在窒息的现实中,用一种近乎癫狂的姿态,徒劳地寻求片刻的喘息。
当最好的朋友也决定离开,远赴西班牙,所有的告别都凝固在那杯苦酒之中。送别之后,那无声的痛苦化为用头一次次撞向墙壁,唯有肉体的剧痛才能稍稍缓解内心的崩塌。
狂欢宿醉之后,生活仍要继续。在宏大的战争叙事面前,一部电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导演那台固执地记录着、凝视着,用影像对抗着遗忘与虚无、从未停止转动的摄影机,或许就是答案。
影片制片人在映后说,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战斗。仅7人的团队,随时可能被征召入伍,承担国民责任,并且首次失去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导演本人也因兵役在身而无法出国。他们深知,电影不应为战争宣传,而应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友谊与爱。
也会在胜利的旗帜升起之前,在破碎的家园重建之时,这部电影就是那段残酷历史的侧面见证。

#走向胜利 #TotheVictory! #ЗаПеремог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