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影片而言《泳者之心》是一部合格的传记体育电影,一部非常欧美的体育题材电影。

...
孤独的挑战,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说在水中,也是在社会上的孤立

一个无名小卒的自我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剧,美国梦的安魂曲,里面有挫折、有个人的闪耀、有美国旧时代的辉煌记忆、有女权、有少数族裔,在故事上它满足了美国各个阶层的需求。

此外在镜头上,全片大部分镜头都是体现在水中的,由于游泳运动本身的问题,使得整个运动很难用一个比较清晰或者美术话的镜头来展现,因此导演利用了大量远景和自然风光来填充画面,用美学要素来弥补竞技要素上的缺陷。

所以,这是一部无论是从故事到历史题材,到画面,都合格的传记运动电影。

但是我预判,它在国内就是不会卖座。

这次是我这次想跟大家聊的东西——

本就不受内地观众喜爱的运动题材中,那些票房相对成功的,能够在观众心目中留有一席之地的,或者说内地电影人潜移默化的方向,究竟是什么样的体育电影?

体育题材电影我们想到哪些呢?

相对来说,欧美生产了更多体育题材的电影,也更为让大家熟知,《烈火战车》、《麦克法兰》、《42号传奇》、《洛奇》、《极速车王》、《摔角王》、《奔腾年代》等等,太多了。

但这种题材在国内来说,产出,或者说让人能说出来的,并不太多。

新中国建立以后,早期的《冰上姐妹》、《女篮5号》、《京都球侠》,再到近一些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现在的《夺冠》、《中国乒乓》、《超越》、《飞驰人生》等等。

...
超越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内地体育题材首次将视角放到了赛场之外

虽然欧美盛产佳作,但是从国内的知名度和票房角度看,还是国内的电影更胜一凑。

这里有个特例,《绝杀慕尼黑》,为何它的票房也很出彩,后面也会讲到。

自己的运动员,我们更熟悉,当然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在这个主要原因之外,是否还有题材上的共性差异呢?

我认为是有的。

教员的一句话,很能点出国内外体育题材的差异点——

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里与人斗是两重意思。

首先,我们会想到,作为竞技体育题材,双雄构架,更能激发观众的兴奋点。

将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作为对手,总能够激发人的斗志。

《烈火战车》中的亚伯拉罕和艾德克里德,《极速车王》里迈尔斯对抗法拉利,《飞驰人生》中张驰和林榛东。

不过这种竞争,在内地观众眼里,并不是一个吸金的卖点,《飞驰人生》比起对抗,真正吸引我们的还是中年人的不屈不挠和坚持理想。

所以我认为中国观众对于教员这句的理解,是另一个层次——

大家想看的或者感兴趣的电影里,需要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从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夺冠》之前,我们看到的电影讲述的是什么?

《冰上姐妹》讲述的是与个人主义的斗争,《女篮5号》讲述了旧社会对篮球领域的剥削,还有与个人主义的对抗,《京都球侠》则是讲述老少爷们儿对抗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故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在国穷民弱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是多渺小。

直到陈可辛的《夺冠》,虽然他的本意实现让集体主义的光环弱化,扩大个人的自我实现,但是在多重妥协以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佳作,尽管导演已经将这个要素尽可能弱化,但它仍然成为了影片重要的卖点,因为观众就是喜欢这种感觉。

...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认为这部是中国体育电影的天花板,不仅仅是电影技法上的优秀,它也第一次尝试把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机的结合,这种结合应该是温和的。

所以很期待《独自上场》里,陈可辛是否继续妥协。

而俞白眉的《中国乒乓》虽然票房遭遇滑铁卢,但是剧情上国乒对抗瑞典的构架,依旧是引人入胜。

如果说只是因为我们的创作者因为固化的思路,使得国内的体育题材无其他路径可走,才让观众被动接受,那么一部俄罗斯片的成绩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意识形态对抗在国内观众观众需求中起到了多大作用。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没有耳熟能详的明星,没有特效,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但是在内地卖了近1亿。

...
对于前苏联社会生活的描写,其实是一个对于内地观众比较好的吸引点

虽不敢说都是因为一个原因,但我相信,大部分人购票都是因为这片讲给我们的,是一群毛子如何打垮美国NBA的故事。

苏联对抗美国,抢眼的话题。

该片票房仅次于《摔跤吧爸爸》,在进口片运动题材里算老二。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是完全不同的要素,比如就是镜头和节奏好,比如女性话题和减肥吸引关注,比如普利球看着很好吃……

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者说家国情怀在体育领域是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它都是能够激起民族自豪感的事物。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的《泳者之心》在国内的先天不足。

体育的确是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但是如果格局放大,体育则是可以实现一个群体的群体价值和荣誉感的最佳途径,也是最和平的途径。

银幕上我们想看到的胜利是一个人的,也应该是一群人的,一个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