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关于大景别长镜头的使用,影片中曾多次出现一家人慢慢走在小路上的镜头,大部分采取了全景的方式。更加细腻的突出了一家人的关系,且让观众能同时观察到每个人的状态,从而细细品味其中每位人物的思想感情。氤氤氲氲的树和慢悠悠行走的家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呢?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事,贴切生活所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也让导演的去戏剧性叙事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让影片更加的生活化,平易近人。还有吃饭时的中景镜头,将所有的人物都布置在镜头之内,基本上都是完整记录,很少剪辑,让影片更有真实感。
除此之外,是枝裕和还常常采用固定镜头,让人物自主走出画框从而留下更多给观众回味的留白空间。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浓浓的亲情之中,也更能感受到这些生活种种的无奈。留下来的空镜头,让人感觉又落寞,又美好,余韵深长。
是枝裕和也极其喜爱低机位视角拍摄,让电影充满了诗化的韵味。大概是多受黑泽明大师的影响,黑泽明也是喜欢大景别和低机位的导演,而低机位的拍摄手法也大致与日本传统相关。他们的活动大致在地板上居多,所以为了保持与拍摄者持平,摄影机也需要采取低机位拍法,让画面充满了独有的东方文化气息,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诗意。
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能看出导演对运动镜头的克制,所以每一次的运动镜头都让人各外关注。找了相关资料,本篇中的运动镜头分别出现在了4:54、55:50、1:28:30、1:50:59,可以看出分布是相对平均的。第一次 是母亲在抖毛豆碗,让盐感觉均匀,第二次是三个孩子在玩跳房子,这些运动镜头也是为了让影评更加接近生活。而第三次的调度值得一看,是母亲和良多看着走在前面的小孩讨论要孩子的问题 ,这也是片子里极大的一个矛盾点,可以看出人物心境的变化。第四次,则是影片我最喜欢的一段,母亲看到了误飞入家中的蝴蝶,咬定是死去儿子纯平的化身。这也是片子里最魔幻的一段,也能看出人们生活中的嗔念痴,一个母亲对死去儿子的思念哪怕多少年都其实从未停止。我觉得也许在片子的平淡叙述中显得突兀,可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魔幻现实,所以这段其实很符合人的生活状态。
除了最经典的这些镜头,来谈一谈片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些,如在山顶的墓地,这个场景全片中出现了两次。一个是良多和妻儿陪着父母去洒水,此时的夕阳是带有温馨的氛围的另一个则是良多的父母去世后和妻儿去。这个时候,导演拉长了这一段的镜头,绵长的夕阳暮光,让人更能感受到那种无尽的哀伤与思念。我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刻意的使用对比,不过确实让整部影片的意味又再次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