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乌蒙深处》,真为剧组的美术和服装感到遗憾。
创作者从创作态度上,没有尊重“强地域”农村题材作品。

不讨论百里画廊的环境算不算乌蒙山腹地的问题。
也不请教毕节的歪梳苗和长角苗这种乌蒙山老资格群体的意见了。

不知道黔西本地的青苗和六寨苗们,该群体对东风和化屋的传统文化被塑造为西江黑苗文化是什么感受?

为了营销效果可以打乌蒙山的旗号,但是拍黔西苗族本地题材,不了解苗族分类也不了解毕节文化。这就显得美术工作比较薄弱。

整个美术观感,如同看好莱坞拍《花木兰》一般,福建土楼是可以连着河西走廊的。

原著《莫道君行早》,一部泥土味和生活气息强烈的脱贫攻坚作品。目标观众是劳动者,把画面塑造为养尊处优的都市梦幻感,不免有些违和。

以前的电视剧是电影班底在拍,讲究光源,讲究自然光,讲究光的层次。美术设计各方面有美学追求。
这十几年的古装电视剧和农村题材,主流风格按照韩剧标准,全用大平光。

清一色采用“糖水片式审美”,用调光、调色和软件把画面修得干干净净,连毛边都修得整整齐齐。

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劳动者角色,历经风吹日晒、吞风咽雨的磨练后,他的妆容是可以不变的,是要保持养尊处优的容颜的。

因为在现在的电视逻辑里,劳动者美学是不能大于演员的明星形象的。

电视剧的词根是“剧”,戏剧的责任,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要有人物塑造。不可以把审美倒退成手机自拍,和美图秀秀磨皮美白。

正所谓功不唐捐,总有观众会去观察细节设计,说明从业者在美学上必须要做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