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高得惊人,带着如此高分预期去看片,说实话,它让我有些失望。
这部剧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德国人视角。柏林的五个好朋友,两兄弟上了东线战场,两个女孩一个成了战地护士一个做了歌星,另外还有一个和其中一位女孩相恋的犹太人。在时间线上故事开始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前夕,然后以苏德战争贯穿全剧,最后德国战败后五人里只有三人再次重聚。全剧展现了普通德国人在残酷战争中的挣扎与迷茫,以及看清了战争的无意义并且发现自己的生活被战争永远改变后的内心苦痛。
然而,这也是整部剧的一大问题所在。德国发动的战争并不是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众所周知,在此之前,战争已经持续了近两年。苏德战争成为了德国在整个二战的转折点,这个转折不仅仅是军事层面上的,同时也深刻地体现在了德国人的心理层面。德国人的心态变了,入侵苏联前他们节节胜利,自豪与喜悦之情弥漫于大部分德国人之中;而入侵苏联后他们开始品尝失败的滋味,沮丧的、消极的、被欺骗的种种悲观情绪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内心。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除犹太人维克多之外的其余四人,在明知战争最终胜利无望的情形下却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时的消极厌世。是德国战败的命运,令他们和剧中的其他所有德国人感到绝望和痛苦。战争的无谓会促人醒悟,是啊,于战败者眼里,战争当然没有意义。
“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 剧中角色弟弟弗雷德海姆的这句台词被很多观众称道,它仿佛题眼一般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戕害。可是,这部剧在展现人性的堕落上明显非常克制。五人里最“堕落”的弗雷德海姆,他的确成了战场上不愿思考的杀人机器,可他始终未泯灭人性,否则他的死就不会让观众感到心痛。其实整部剧看下来,剧本有意避开了很多对人性暗面的展现,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对人性暗面的展现大多流于表面。另外,即使在德国国防军的清白神话早已被铁证如山的历史档案所撕破的情况下,这部剧仍然只是如蜻蜓点水一般略微表现了一点点国防军的战争罪行,在屠杀的正面表现上还是推给了党卫军。
好吧,我并不想吐槽太多。其实这部剧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作品,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合格的,不过于我眼里,仅仅也就是合格而已。我并非不同情德国人,只是觉得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它本可以拥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局。
一点点不同看法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我们还能拥有史密斯吗?
今天我又想起《史密斯先生进华盛顿》了。这部电影是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电影之一,看了很多遍。第一次看时还在上中学,看得泪如雨下;上一次看是几个月前,没忍住又把枕头哭湿了。 詹姆斯·斯图尔特完美地演绎了史密斯,他的天真、他的 ...
My Great Buster
怎么说呢,对基顿,我不是喜欢,是爱!很多年前第一次看他的默片喜剧,是1923年的长片《待客之道》。那时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创意非常特别,看得也十分开心,其它并没有多想。然后时间就一直到了2021年,我通过B站看完了基顿所有的长、短默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