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的阿宝住在和平饭店,除了香港的哥哥,没交代一个血亲。关于阿宝的家人,只有爷叔说了句,阿宝爷爷是资本家。再就是414事件时,说了句“你应该感谢你爸妈,生了你这个不是贪小失大的性格”,勉强跟阿宝的爸妈挂了个小钩,让我们从阿宝的家教上看出了一丝丝他父母的影子。

...

但是,阿宝的家人虽然在剧里没有出现,却草蛇灰线影响了他很多。比如著名的宝总“满堂红”泡饭,就是传承自阿宝的爷爷。宝总说他爷爷打麻将到中场一定要吃“满堂红”泡饭讨个好运道。在爷爷的影响下,阿宝做生意后也对运道特别重视,这才会牵引出玲子和“夜东京”的故事。阿宝在香港的哥哥更是他生意的源头,他当初找爷叔,就是想当他哥哥的销售代表。可以说没有香港的哥哥,就没有大上海的宝总。

...

很多观众都能感受到爷叔跟宝总的父子情谊。而“爷叔”这个称谓也很巧妙,既有祖辈(爷),也有父辈(叔)。其实从第一集的对话里不难看出,爷叔是阿宝爷爷的朋友,阿宝小时候就见过他。看过原著的观众们更会发现,爷叔身上既有原著里阿宝爷爷的影子,也融进了很多阿宝爸爸身上的元素。有意思的是,这些元素表面相似,从本质上讲,又是截然相反的。就像剧中的阿宝和爷叔,虽然师徒情深,但从底色上看,又明显不是同一路人。

因为比较敏感,《繁花》的原文我就不贴了,我大致总结一下阿宝爸爸这一辈子。

阿宝爸爸出身大资本家,家住思南路的独栋别墅,虽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但极有主见,念书时连哥哥都要处处听他的。阿宝爸爸在学校时接受了革命思想,看不起金钱地位,一个人离家出走,加入了我党,起先留在上海,后来去苏北受训,再回上海以记者的身份搞地下工作。那时候组织没有经费,阿宝爸爸虽然天天穿得西装革履,但口袋里没几个铜板,照阿宝爷爷的话说,就像个“洋装瘪三”。革命工作九死一生,阿宝爸爸曾经进过日本人的监狱,坚贞不屈,几乎丧命。被营救出狱后,刚养好身体,便又英勇地投入战斗了。后来他认识了阿宝妈妈,结了婚,在香港做地下工作时生了阿宝哥哥,为了革命,孩子一出生就送了人。好容易盼来了胜利,但只过了几年高兴的日子,就又被牵连,审查关押两年后释放,剥夺一切待遇,安排到杂货公司做会计。阿宝的爷爷和伯伯们都不理解阿宝爸爸,觉得他革命了半天,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真是不值得。

阿宝的两个伯伯和一个姑姑都跟爷爷住在大别墅里,只有阿宝爸爸在外租房住,父子关系极为淡漠。但是爷爷很喜欢阿宝,经常带他出去玩。爷爷对阿宝爸爸时有不满,免不了跟孙子吐吐槽。但实际上,阿宝爸爸才是他最骄傲的儿子。对于阿宝另两个跟爷爷一起住的伯伯,爷爷的评价是,“资产阶级,确实不像样,我如果早死,思南路,也就是吃光,败光了。”文G结束后伯伯们为了分家产打破了头,爷爷气了个半死,家都待不下去了。阿宝爸爸年轻时跟家里决裂,却在这个时候把病重的爷爷接回工人新村跟自己同住,但对爷爷房产却表示——我毫无兴趣。

原著里还提到了阿宝爸爸和他的上级欧阳先生(关于欧阳先生和黎老师的历史原型,懂得都懂)在上海做情报工作的经历。当年两人冒着生命危险,天天穿梭于上海各家咖啡馆和戏院,跟各种穿着长衫,枪驳领双排纽西装的人士斗智斗勇——上海巴黎大戏院,霞飞路上闪着霓虹招牌,楼下有老虎机“文艺复兴咖啡馆”咖啡馆,DDS咖啡馆,亚尔培路西班牙开的“巴赛龙那”咖啡馆,还有对面交易护照的回力球场,都是他们常去的地方。受职业影响,欧阳先生平常说话的时候,也总是轻声轻气,窸窸窣窣的。《繁花》剧里“消息最大”的黄河路,其实就带着点旧上海那一家家消息灵通的咖啡馆的影子。而剧中的爷叔也跟阿宝爸爸一样,掌握着一张严密的“消息网”,任何影响阿宝生意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爷叔的法眼。

剧里爷叔娶了两个双胞胎嬢嬢,这个设定跟阿宝爸爸有那么一丝相似点。阿宝的小姨也是跟他们一家同住的。不过小姨只是是遇人不淑,走投无路过来投奔姐姐和姐夫的,阿宝爸爸妈妈虽然生活拮据,却毫不犹豫地对小阿姨伸出了援手。他们夫妻的慷慨与善良,与阿宝两个伯伯的自私自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爷叔和阿宝爸爸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曾不停地写材料。只不过爷叔写的是检讨书,阿宝爸爸写的是申诉书。二者看似相近,实则天壤之别。检讨书是承认自己错了,申诉书是坚持自己没错。阿宝爸爸写了几十年的申诉书,时常苦闷,却从未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过。也许是经历了太多大风大浪,面对着重重的打击和不公,阿宝爸爸始终一声不响,气定神闲地忍下了所有。

在阿宝记忆中,爸爸脾气不好,有时候因为写申诉,心情苦闷,也会迁怒他,但是事后总会委婉地跟他道歉。搬到工人新村后,因为顶着个“反革命”的帽子,阿宝爸爸生怕青春期的儿子跟朋友们交往的时候,会捅出什么篓子来。为此他拿出了当年做地下工作的本事,经常暗地里监视阿宝的动向。但他只是暗中了解,却从来不加干涉。雪芝的哥哥反对阿宝跟妹妹恋爱,上门闹事,阿宝爸爸力挺儿子,几句话就把对方说得落荒而逃。他教训雪芝哥哥们的那一段,才叫真正的“腔调”。

另外,阿宝哥哥与他爸爸的关系也很令人深思。阿宝爸妈在香港时,因为工作太危险,不得不把刚出生的儿子送了人。这位养父也是做情报工作的,虽然不确定是否加入了我党,但一定是革命的支持者,并且对阿宝爸爸钦佩有加。阿宝哥哥虽然从来都没被亲生父母抚养过,却一直思念着双亲和弟弟,经常写信问候,这显然与香港养父对他的教育分不开。虽然阿宝爸爸送养的时候已经明确表示,这孩子从此跟他桥归桥路归路,但这位养父却从来没有让战友的孩子忘记根本。他一定告诉过养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多么铁骨铮铮的英雄。所以阿宝哥哥才对父亲从无怨恨,只有尊敬。

很有意思的是,阿宝哥哥虽然在香港长大,却颇遗传了爸爸当年搞情报的天赋。有一个例子就是,他虽然跟家里久不联系,却硬是通过蛛丝马迹,推测出爸爸身体所有的病痛,并从香港买来了对症的药品。同理,剧中的宝总闯荡商海时,他身上的侠气,胆魄,敏锐和聪慧,以及与实用主义信奉者爷叔全然不同的,对于心中认定的道义和情感的执着坚守,也许都来源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在剧集里连影子也没有的父亲。

另外,再补充一点。阿宝爸爸看不起资本家,视金钱为粪土,年轻时就跟阿宝爷爷断绝了关系,但到头来,依然割不掉父子间的羁绊。阿宝虽然很爱爸爸,也不是处处听他的话的。当年哥哥从香港写信来,阿宝爸爸怕受牵连,从不准家里任何人回信,阿宝就没听,给哥哥写了回信,哪怕爸爸发现后受了罚,也依然坚持。后来兄弟俩的通信一直没有中断,阿宝爸爸心知肚明,却再也没有阻止。当阿宝的哥哥嫂嫂带着药品和五千港币回来认亲,还表示会把阿宝办到香港的时候,阿宝爸爸退回了一切东西,一边对哥哥说,“原谅我”,一边给他吃了闭门羹。他还严禁阿宝跟哥哥做生意,就算时代变了,他也觉得只有集体可以做,个人不行。但这一次,阿宝还是没有听他的。阿宝跟爸爸之间的这种敬爱却又叛逆的关系,在剧中也有所体现。